除了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已经很难和这个名词照面了。那是一种遗世而立的东西,遥远而模糊。
在大西北广漠的戈壁上,烽燧,是孤独的建筑。
由一块一块的土坯垒砌而成,或是由就近取来的黄土夯筑而成的烽燧在戈壁上遥遥相望,像一条长长的虚线。虚线的这一头,是西域,那一头,是长安。凋敝的墩台下没有把守的士兵,依稀可以看到营房的遗迹。积薪石化,等待燃烧的热情变得冷硬。一条多年没有用过的路在戈壁中延伸,路的那一端,是罗马,这一端,是长安。
我们记得班超、张骞、苏武、法显……我们不记得在这里,在某一个烽燧下值过夜班的某一个士兵的名字,我们甚至已经想象不出他们的生活。岁月之风的侵蚀让我们的视野里充满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只剩下几行干冷的文字。
近一百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后来被无数中国人切齿痛恨的外国考古学家,在敦煌一带的戈壁上一个一个地丈量着那些仍像兄弟一般站立的烽燧,从偶然发现的垃圾堆中,从堆积的芦苇和马粪中仔细地翻找那一页磨灭的史书。世事的变迁已经让许多年前的许多人做过的工作变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千百年来,似乎只有这里的地貌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飞机在一万米高空飞过。它的下面,是一条久已废弃的商路。
我有很多次得以接近这种汉代建筑,每一次我都哑口无言。
两千年前的一个士兵,穿过戈壁到沼地饮马。在落日的余辉中,他的马和他一样抬起头,静静地向远处凝望。巡逻的人马刚刚回来,空气中弥漫开晚炊的香气。芦苇丛发出簌簌的声响,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