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人正在为城市环境改善献计献策。在这些方案中,最深得民心的一项是:尽量保持古代建筑格局,重新进行修复,使其成为令人欣赏的景致。据了解,在北京旧城改造中,已保留了很多古代建筑,原住其中的居民大多迁往近郊居住。在社会各界为北京市的旧城改造欢呼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北京的老城区恢复了(当然这已经不可能,只能是极小的部分),北京的文化真的就留住了吗?
保持以前的文物(如北京的四合院、名人故居),就是保住了文化。从某个层面上看,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仅限于和拆损相比。人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历史文化又教育和造就着人类,两者进行着互动。北京的古代建筑是人文景观,因为有了文化的人所以有了这样的景观。现今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笼统上说他们就是创造这些景观的人的后代,他们是北京的原住民。几百年来,他们在四合院内生活着,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体系。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在“四合院文化”中发展、成熟。文化永远是多层面的,“好”与“坏”都合理地存在,谁也无法人为地消灭,使其成为单纯个体。北京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北京的古代建筑只是此中的极小部分,而组成北京文化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北京人。
环境塑造人,也改变人。如果为了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而让多年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离开它的院落,来到新城区的高楼大厦中,他们还能称之为“北京人”吗?他们离开了北京的环境、祖先传下来的乡音、人情关系,他们还能有什么?
环境与人的结合改变了人,也创造了文化。当北京的老城区以无人居住的状况存在时,当一批批居住在此的北京人迁往郊区时,北京文化的特性也随之渐渐消失。人们对老城区的观光只会让北京文化留在记忆中,使之成为一种历史。
文化是要纳百川的,纳百川的一定要是巨流。北京文化的巨流现在何处?它能纳多少数量的川?这应是每一个北京人要仔细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