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池的过去叫龙须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这个地方曾做过三次改造。第一次将龙须沟填平,第二次在填平的龙须沟上建起了53栋简易楼,第三次就是现在的房改加危改工程。由人艺编排的话剧《金鱼池》,正是反映了人民政府第三次改造龙须沟的故事。作为人艺的副院长,任鸣担任了《金鱼池》的导演。日前,在人艺的办公室里任鸣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金鱼池》背后的故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人艺的成员,一进团就受着现实主义风格的熏陶;作为反映《金鱼池》剧组的成员,深入龙须沟后人的生活也就成了责无旁贷的事情。
于是在没建组前,编剧和舞美率先下了基层。建组后全体班子又相约在天坛北门会齐,集体到拆迁居民户中了解情况,体验生活。在当地居民的家中,老百姓把演员拉到家中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而演员则耐心地听着老百姓的诉说,仔细地体会他们的心情,分别揣摩着自己所要塑造人物的特色。不仅如此,居委会主任潘大妈和拆迁办的同志也被请到了剧组,同演员们谈了自己切实的感受。尤其是那个居委会的潘大妈,愣是给演员们讲了大半天,特别生动。也正是从潘大好妈的嘴中,剧组才获悉了一个个生活细节。比如剧中白三的年迈母亲平时得不到孩子的供养,总被推来推去的,而在分房时孩子们却学得孝顺起来;比如剧中在分房时大动菜刀的;比如在楼檐下私搭乱建的老大爷,他的苦衷是自己应得的楼房在文革时被人换掉了,最后多亏潘大妈的挺身而出才在重新分房时得到了补偿。
为了感谢居委会潘大妈的帮助,话剧《金鱼池》把潘大妈讲述的故事大多搬上了舞台,而潘大妈自己也在话剧中得到了居委会主任一职。
第三次改造昔日龙须沟的重要一章就是要把53栋简易楼都给推了,重新再建一个小区。在以前的两次改造中,龙须沟的百姓对政府的行为都是很支持的,这次却犯了难。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回老百姓自己也要掏一部分腰包了。
多少年来金鱼池的居民都不能算是北京的富有阶层,在53栋简易楼中官最大的一个是副科级。过去老百姓住房交房租,房子不是自己的;现在房子属于自己,却要花钱去买。因而这次的改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这个变动也成为老百姓最关切的话题。为了反映生活中的真实情景,《金鱼池》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对话把拆迁金鱼池的困难说了出来。当然,主旨是只有通过变才能使社会进步。
《金鱼池》上演了,观众的掌声成为最重要的认可。任鸣说,观众还是爱看直接反映自己现实生活的作品。为此,剧组从沙盘的模型上把金鱼池以后的楼样搬了出来,有点欧式的风格。越是与切身利益有关,老百姓就越爱看,人艺抓住了老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