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患者选“医生组”能否推开

2001-07-17 来源:生活时报 韩卫南 我有话说

继“病人选医生”制度推开之后,日前,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又有了新招:病人可选医生组。那么,“病人选医生组”究竟好不好,继而能不能推开呢?

从实际情况来看,“病人选医生”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职称高、学历高、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被选率居高不下;相反,一些青年医生却“门可罗雀”。为此,该医院在专科门诊中推出了“病人可自选医生工作组”试点。

“医生工作组”由3至4名医生组成,1名资深医生任组长、1名主治医师和1至2名住院医师为组员,以“医生工作组”形式对外挂牌,接受病人选择。招牌上医生职称、门诊时间、手术时间等要素齐全,引人注目的还有各组承诺的服务宗旨:“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解除病人的疾患是我们医生的追求”、“优质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争取病人的“迫切”之心一目了然。

在现场,三位“白大褂”接诊一位病人,资深医生对病人“问长问短”,青年医生边听边记,中年医生不时与资深医生“交头接耳”。全程约20分钟,由于写病历、开药方等“琐事”基本由青年医生代劳,资深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质量颇高”。病人走时,对此感到比较满意。

“医生组”的一位专科主任表示,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多了份责任感。以前可以比较“超脱”,现在大家“捆”在一起了,青年医生一有差池,砸的是整个组的牌子,共同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有时,碰到普通病例和小手术,自己会把机会“让”出来,让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得快点。另一位“组长”也表示,现在压力大了。医生组由组长挑选组员,你业务不好,谁来选你?再说,现在由主治医师来完成日常的大部分工作,那么多眼睛盯着,你说压力大不大?

一位病人说,现在选好医生更容易了。此前有位病人是冲着一位主治医师来的,可听说这位医师忙得很。这次来,医院推出了“选医生组”,病人选了所信任的医师所在的那个组,这位主治医师忙的时候,那个组的青年医生总会来瞧瞧病人,接触多了,病人发现他们蛮尽心的,水平也挺不错,再说,“要紧关头”主治医师总会盯着,病人感到很放心。

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推广“选医生组”能使新老医生“忙闲不均”的现象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促使专家“看菜吃饭”,一般的小病、常见病,尽力指导青年医生接诊,而专家这块“好钢”则被用在诊治疑难杂症的“刀刃”上,“忙闲不均”现象大为减少。记录病史、开药方等“杂事”由青年医生“包办”后,专家的有效看病时间能大大增加,医疗质量得到保证,受益最大的还是病人。

推广“选医生组”的好处还在于: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创造了发展空间。首先,“选医生组”使医生个体间的竞争转为群体间的竞争,改变了青年医生“无人问津”的局面。医学是门实践课程,医学人才成长的显著特点是晚熟性,青年医生的水平是在逐渐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积累中提高的。有了接触病人的机会,青年人才有发展的机会。其次,由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对青年医生的“技术封锁”现象减少了,专家自觉担当起了“培养人”的角色,青年医生投入医学研究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

“病人选医生组”将医生推到了竞争第一线: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名度高,谁就会获得病人选择。而这种选择又与报酬相关,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与之相关,“面子”、人格尊严等等,都会成为医生“力争上游”的动力。

同时,也有病人怀疑,“选医生组”如果推开后,“我对某个医生的选择权还能否得到充分保证?”“病人选医生”选的是单个医生,病人对医生的选择是明确的。“选医生组”后,病人选择的其实是专家所在那个组的群体医生,问题出现了:如果病人只认专家怎么办?如果病人特别强调其选择权,强调选择的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组”怎么办?在门诊手术中,若病人选定的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专家可否让下级医生主刀?如果不可以,那么专家的时间又如何安排?是不是会出现新的“忙闲不均”局面?如果予以推广,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