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向约旦河西岸巴以冲突区大规模集结装甲部队和步兵。这是1993年签定奥斯陆协议8年来,以军首次向西岸增派部队。
据英国媒介报道称,以色列内阁7月9日讨论一项军事计划,如果再发生特拉维夫舞厅惨案那样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军将在重炮及战斗机大规模炮击和轰炸的掩护下,出动3万伞兵、步兵、装甲兵攻占加沙和西岸,彻底摧毁4万巴勒斯坦警察部队,如同1982年以军侵入黎巴嫩赶走巴解组织那样,迫使阿拉法特和巴政府再度流亡。报道称,以方认为,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邻国不会卷入战事,惟一的挑衅可能来自伊拉克,但以色列的空军对付伊拉克绰绰有余。美国官员透露,阿拉法特甚至已作出暂离巴区去阿拉伯国家避难的准备。
以色列总理沙龙立即否认上述传闻,强调以方无意让冲突升级。以国防部长埃利泽也强调,军事解决不是办法,以军任务只是保卫生存安全。以外长佩雷斯则强调阿拉法特在控制暴力,冲突总体上在降温。
以色列武装力量的确有实力实施这样的打击,然而,巴以双方都明白,解决中东问题最终要靠谈判而不是武力,巴建国只能在谈判桌上实现,而不是靠枪杆、石块。对巴以冲突,尽管极右翼公开呼吁干掉阿拉法特、军事占领巴统区,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只是恫吓,任何领导人都不会冒此后患无穷的风险。
特拉维夫舞厅惨案后,阿拉法特疾呼:立即停火!立即!!立即!!!,化解了沙龙准备大举报复的危机。
许多以色列人困惑,上任总理巴拉克在去年7月戴维营会谈中作了如此空前的慷慨让步,为何阿拉法特还要拒绝,在和谈的关键时刻发动起义,断送了8年巴以和平进程。
以色列专家、官员们纷纷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普遍看法是,历史上阿以几乎每8年爆发一次战争,和平进程始终是边谈边打,双方矛盾的积累迟早要爆发。沙龙强闯圣殿山清真寺只是一个导火索。
以色列右翼认为,奥斯陆协议已经死亡,巴以双方唯有分离。以色列左翼认为,镇压不是出路,唯有和平共处。他们总结巴拉克的失策:在双方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以方和谈让步过快、过多。以方去年5月没有与黎巴嫩、叙利亚达成协议就单方面从黎撤军,等于鼓励巴勒斯坦仿效黎巴嫩真主党走暴力对抗之途;巴拉克废除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撤军,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使巴方疑虑,来不及内外协商“消化”。如果继续实施过渡撤军,分步走,和谈有可能维持。
1993年9月13日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规定过渡自治三步方案:加沙和杰里科首先自治、西岸自治扩大到6城和400多村镇,1999年5月4日结束为期5年的3阶段撤军过渡自治,巴勒斯坦建国。由于暴力冲突不断,以方以保障安全为由拖延撤军,巴方顾全大局,屡次宣布推迟建国。前年9月沙姆沙伊赫备忘录规定,应在去年9月13日结束最终地位谈判并与以色列签署永久和约。
美国是巴以和谈的主要调解人,巴勒斯坦方实力弱小,对以色列在美国偏袒下屡屡违约、几乎从没如实执行巴以协议,忍无可忍。以色列则指责巴勒斯坦违约,并进行反以宣传、走私武器、培训军队、纵容恐怖组织。在以色列总理拉宾被暗杀后,内塔尼亚胡提出撤军和打击恐怖活动挂钩的“安全换和平”,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
对去年7月戴维营会谈,阿拉法特后来说,他原想解决难民问题,把耶路撒冷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圣城属于伊斯兰世界,不是他能解决的,如果他签字,他将被暗杀。但是,巴拉克坚持要解决耶城归属问题。巴拉克对克林顿说,阿拉法特迟早要发动暴力反抗。
克林顿后来抱怨说,阿拉法特错失良机,他老了,无力达成最终和平协议。但他的中东特使罗斯说,和平掌握在阿拉法特手中,他不会接受戴维营协议,因为结束冲突,意味着他放弃为之奋斗的生存基础。克林顿的阿以事务助理马雷最近撰文说,巴拉克一揽子方案虚有其名,阿拉法特担心他面临一大堆条款,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妥协。戴维营会谈后,当阿拉法特得知克林顿要提出裁决式总统方案,他抢先发动起义,迫使克林顿把方案修改为建议式。
巴勒斯坦上次起义是反对以色列的占领,促生了奥斯陆协议。这次巴起义是对和谈不满,要提高和谈实力。巴方的目标是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暴力冲突引起了全世界对巴问题的持久关注,巴建国事业再次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声援。
然而,巴以双方实力悬殊,以军占据镇压的主动,暴力冲突给双方、尤其是巴方的损失巨大,离建国的目标更遥远。巴方500多人死亡,伤2万多人,经济陷于崩溃;以方死亡130多人。更严重的是,流血冲突激化了双方的民族仇恨,极大伤害了双方的左翼和平势力,给和平进程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以方最近民意调查称,巴以多数人认为,巴以关系5-10年内将笼罩在暴力冲突的阴影里。
目前,沙龙的强硬立场得到2/3民意的支持,底气十足。连巴拉克也称,对巴以冲突,如果所有其它的选择都不起作用,那么除掉阿拉法特和巴政府不得不成为“最后的选择”。
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调整了中东政策,减少了对巴以问题的关注。随着巴以冲突升温以及欧盟、俄罗斯的介入,美国不得不加大干预力度。国务卿鲍威尔、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等穿梭斡旋,巴以6月13日接受美国停火方案,冲突规模下降,但一天也没有停过。
当年美国为促成埃、以和约,花费200多亿美元,带给美国的战略利益不言而喻。去年克林顿承诺400多亿的援助,才搭起戴维营和谈框架。现在,巴以要重建和谈框架,尚未涉及巨额美援,自然不会轻易停火。
战车启动有惯性,刹车需要时间。巴以让步余地仍在,“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开百年死结,需要双方的勇气、智慧和更多的国际调解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