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当你去一些公司应聘的时候,公司会给你一些测试表,出几道题测试你“到底适合不适合该工作岗位”。今年高考报考志愿,一些电脑软件商也推出各种“科学测试”软件,“帮助考生作出一生的选择”。就连前不久北京某幼儿园在学生入学前,也用电脑为入学儿童测智商和智力,由校方和家长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面对五花八门、日益盛行的“科学测试”,一些读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些“科学测试”到底准不准,这些“科学测试”本身需要不需要经过科学测试呢?
时下,无论是大街上的一些书摊,还是正式书店的书架上,类似于什么《算一算你的婚姻》(财运、事业、爱情)等等的书随处可见。北京市某图书大厦里就有一个“性格解析”类图书的专门书架,上面摆放着诸如《366天朱古力占卜》、《惊喜心动测一测》之类的测试书,还有“我是谁”系列丛书等。这类书里大都是一些测试题,通过做测试题,以所得分数对您的职业、智商、领导能力等做一番评价,评价结果大同小异。据笔者观察,观看此类书的人还挺多,上班族和学生都有,中学生居多。书的销量也还不错。据介绍,6月1日—30日,该大厦社科类图书销售额的前50名排行榜中,《国际高智商协会素质测试手册———测出你的天赋、个性、职业与未来》一书名列第32名,而《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却仅排在第42位。看来,读者对测试类的图书还是有所偏爱。
网络凭借其便捷的优势紧随“潮流”,一些知名网站都在提供这方面的免费测试服务:当输入姓名、性别、生日、血型等个人资料后,页面就会显示你的事业、爱情、个性、人际关系等测试结果。显而易见,结论都是事先做好的。
不仅有些小学生在入学前要受到电脑测试的“检阅”,毕业的大学生们也在受着这样的“侵袭”。在他们找工作之前,有人专为他们提供职业测试服务,使他们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恐怕无法抵御这种“友善”的诱惑。然而钱包在测试后总是要变瘪的,至于工作能不能找到,是否真的如测试中所说的正好适合自己,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来听一听进行这种测试的人对此是如何看的———
刘小姐(高一学生):学生入学前的测试我不赞成;而对书本上的测试题我有一种半信半疑的心理。测试的结果符合自己时会有点信,不符合自己或是测试结果不太好时情绪会受到影响。
施先生(42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在人员招聘中,有时这种测试也会作为一种参考因素。这种测试结果会反映人的一个侧面,但不全面。至于网络测试,那太机械化,谈不上可信度。
孙先生(工程师):孩子的学前测试对孩子根本就没有好处。测出他天赋很高,可能从此就不再努力了,不利于孩子的进步;而对于测试结果不理想的孩子,自卑的阴影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张女士(大学教师):孩子这种学前测试其实和书上的测试大同小异,只不过操作起来快一点,但它的科学性并不强。再说,仅凭答几道题就对人的智力作一判断,未免显得盲目。我不赞成学校这样做,让孩子自由成长更好一些。
科学测试真的灵吗?一位精神心理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那些随随便便的智力题测试和电脑测试是不科学的。真正的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要由权威机构来进行,而且用于正式心理、智商测试的题目是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的实验成果,它本身就属于医疗测试行为。”
电脑又是如何给人进行测试的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刘士强这样说:“电脑的工作是把人事先设定的参数通过程序的运行来实现,它工作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本身是一种判断,即‘如果……则……’的模式,是一些人事先进行的一种程序设计。在这个设计里,将算命先生的说法移植进去,当测试者将个人信息输入进去后,电脑就会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组合,而得出来的结果其实是一些早就设定好的值,毫无科学性可言。”
那么,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智力测试和电脑测试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瑞华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一番剖析:现在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随之增大。人们内心的稳定感也随之消减,忧患意识增强。但是人们的素质相对于过去有所提高,不再相信看手相、拜神之类的迷信活动,而是把目光转移到这种披着“智力”与“电脑”外衣的所谓的科学测试上。事实上,这是从一个误区走出来,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表面形式的不同,不能掩盖其本质的一致,它们都是骗人的游戏。
吴瑞华还说:“骗人者打着科学的幌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骗钱。而测试者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寄托和安慰。事实上,这种寄托和安慰是建立在毫无根据的伪科学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