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比尔·盖茨出差到奥马哈,在饭店迎接他的是巴菲特,接着他俩一起上街吃麦当劳。盖茨要了份1/4磅的大汉堡,巴菲特也要了类似的一份儿。日后巴菲特对《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说,俩人对汉堡的共同爱好是俩人之间默契的组成部分。评论《快餐国度》一书的罗布·沃克说:有何不可呢?还有哪儿能让两位亿万富翁吃午饭时感到更有美国味呢?
纽约霍顿·米弗林公司出版的《快餐国度》(埃里克·施洛瑟著)说麦当劳在全世界有28000家分店。在美国,最大的牛肉、猪肉和土豆的买主是“麦当劳”,最大的零售业主是“麦当劳”。“麦当劳”是美国头号玩具发放单位,也是儿童游乐设施最大的供给者。96%的美国中小学生能认出“麦当劳叔叔”,1/8的美国蓝领工人给麦当劳干过活。麦当劳的品牌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黄色的双拱形M字比基督教的十字还普及。施洛瑟说,当今世界买快餐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组成部分,就像刷牙和过红绿灯。身为《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施洛瑟写此书是另有用意的,他是想让人们看到美国式快餐不好的一面。这话像是危言耸听,美国人谁没进过快餐店?有那么严重吗?按沃克的说法,其实《快餐国度》的作者并不浮夸,他是严肃的记者。他写下的只是事实和自己的观察。从原材料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施洛瑟看到的是工业化快餐行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快餐文化是从二战后南部加州汽车文化演化而来的,开创这个行业的人的见解和行为模式都较单一。他们提供的食品是单一的,生产食品的模式是单一的,销售食品的模式也是单一的。1948年,理查和毛莉斯·麦当劳夫妇把自己餐厅的菜单缩小到无需器皿就能吃的地步,把厨房改造成了生产流水线,雇员无需掌握什么技巧就能下厨。本来是要靠小姑娘招徕生意的,现在是顾客自己给自己上饭菜。这种快速服务降低了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这样又吸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顾客。肯德基、当肯甜甜圈、多美勒匹萨饼都是受麦当劳的影响而于50年代出现的。
1965年,麦当劳削土豆皮切土豆片之类的活还是工人干的。如今,在爱达荷一个“薯条工厂”,施洛瑟看到这些活都是机器完成的,“水枪”刀每秒钟能处理排起来有117英尺长的土豆,处理完的土豆送到店里时是冷冻的,在店里你很难找到土豆皮刨子之类的工具。至于味道,那是“调味工厂”(化学实验室)里的配方研制出来的,鲜樱桃味也罢,烤汉堡味也罢,都是化学制品。
汉堡原是穷人的食品,20世纪初成为家常食品,本世纪开始成为大资本家吃的东西,快餐店使汉堡成为人人喜爱的食品。屠宰业的工业化使汉堡内所含的肉变得杂七杂八,食者可能因此得疝气——原来如此。《快餐国度》表面批评的是快餐文化,实际批评的是追逐金钱的资本主义文化给人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