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访吴宓故里

2001-08-07 来源:生活时报 ■李廷华 我有话说

初春时分,往吴宓故里一行。

从高速公路去吴宓故乡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沿途打听,终于看见了竖立在大道旁的一块路牌——安吴。行入墓园,散散落落矗立着一些石牌坊,虽然被破坏得残缺不全,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工艺的精微细致。

吴宓的墓在一圈砖墙之内,墓碑上有“吴宓先生之墓”几个隶书大字,碑后有一青砖围砌的土冢。墓园的砖墙被拆去了一段,使得这墓地顿显残破之态。真没想到,才修成不几年的先生墓园竟已被糟践如此。

进得村中,先看安吴青训班旧址。安吴青训班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吴宓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胡乔木是青训班负责人。现在,这青训班旧址变成了一座陈列馆。馆址很简陋,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一些原青训班学员的文稿,被钉书针直露地钉在墙上。我们问卖门票的工作人员,对文物为何这样草率?她说:经费困难,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不过几百人,因为安吴青训班在中共历史上无法抹煞,不能取消这陈列馆,也没法把它办得更好。这位女士向我们每人收取3元钱参观费,并说吴宓墓也属参观内容,在收费之列。我们便问:先生墓地的砖墙被拆毁,是谁拆的?为什么要拆?这位女士倒是很坦率,她说:因为陈列所经费亏空,他们办公处的房子倒塌了无钱修理,不得已,便拆了吴宓先生墓地之砖。这回答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因先生墓砖之失,我们向那女士询问:吴宓先生在村子里还有留存的旧居吗?这女士说:吴宓还有个表弟住在村子里,叫孙杰曼,他什么都知道。

这真使我等大喜过望。孙杰曼,是《吴宓自编年谱》中屡屡提及的人物。吴宓还记叙了他1961年惟一一次回故乡:“夜宿孙杰曼表弟家。见其所保存吾旧书二三十册,中有清龙启瑞撰《字学举隅》木刻本,宓遂摧归。”

在村子里走过几处门宅,我们来到孙杰曼老人家。乍一相望,他和照片中的吴宓真还有几分相像,长方脸,细小眼睛,虽是久居乡间,却有些文雅之气。叙谈之间,得知他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年。

孙老沏了茶招待我们一行。在他那间光线晦暗的房子里,墙上挂着一个镜框,内有不少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其中有印在《吴宓自编年谱》书中的那幅吴宓半身像以及吴宓和陈心一女士的结婚照。陈女士身着新娘裙袍坐于前,吴宓着西服立于后。还有一个虬髯老人的半身照,孙老介绍说:这就是吴宓的生父芷敬公。我等均觉欣然,仅仅是看到这几张照片,也算此行不虚了。吴宓在1972年编写的《年谱》中情义深长地提到了1961年的回乡,那是吴宓最后一次壮游,是从重庆往广州见了陈寅恪先生之后,又往北京一行,返重庆之前顺途回乡。他和孙杰曼表弟彻夜长谈并有诗为记,但是吴宓没有想到:编成《年谱》6年之后,自己便溘然长逝。孙杰曼老人的生活状况相当拮据,老伴躺在床上,说是有病在身,他家的住房在村子里也显得低矮陈旧。我们给了一点茶钱,他先是不肯收,随后便感激不已。他显然也听到外间关于吴宓的一些传说和争论,但僻处一方,难辨其详。对于这样一位淳朴的老人,我们也不忍心追根究底,还是多寻访一点吴宓的故事为好。孙老说:吴宓当年在家读书的书房还在。这又使我们大喜过望,便在老人引领下,来到村街对面的一处院子。这地方初看很不起眼,土墙残破,院落颓败,倒是有一座高大的房子,从那窗棂、门楣看得出当年轩敞的气势。孙老说:这里就是吴宓少年时的书房。老人又说:50年代,吴家的大部分房产分给了别人。反正房子是分来的,没人爱惜,住不上几年就开始糟蹋,先是拆楼板,锯木头,最后就是拆房。现在这间书房算是剩下的最后一点旧样子了。

在堪称文物的吴宓故居书房面前,难免不生出点玄想:不久前,无锡市为旧城改造,先后拆除钱钟书故居,经一番呼吁之后,据说是决定保留,而且还要拨款修葺。钱宅是在闹市,拆与不拆,牵涉不少经济问题。吴宓的故宅在偏僻乡间,若着意保护,情况不会很复杂。吴宓先生是陕西少见的人物,难道还不如一个王宝钏的假“寒窑”?但是,想想修好的墓墙都被拆毁,倘若谁提出保护吴宓故宅,未必有效,却定显其迂。

许是寂处既久,偶触谈兴,孙老又讲起一点心事:吴宓有一些书籍存放在他手中,他今年77岁,已是风烛残年,这些被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书籍,也惟恐难以久藏,就算是捐献出去吧,又该捐给谁人?孙老说及藏书,触我好奇,便请他讲讲有些什么书。老人记忆好,当下报出书名。孙老所报几乎全是近人诗集,可以想见,吴宓那一夜重逢旧帙,其欣慰当如何。孙老自然不会忘记吴宓回乡时与他联床夜语的情景,如今,耳闻吴宓大名遍华夏,眼见的却是丘墓早沦荒,他为那几本书忧忧惕惕,也真使人同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