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寄来一册线装影印本《冬心先生集》,上面有郑振铎先生藏书印,这是依据郑振铎的藏书影印的,不由得想起已离开我们42年的郑振铎先生。
读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皆知郑振铎是著名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现代著名藏书家。郑振铎生于1898年,“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周作人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他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起,历任北京、上海各大学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杂志编辑工作。抗战期间,他留居上海,坚持进步的文化工作。1945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他出访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途飞机失事遇难。郑先生遇难后,其家属遵其嘱,将他的全部藏书捐献给北京图书馆。
郑振铎先生有多少珍贵版本?据统计,除外文书和中文常见旧版和新版书外,共达7740种。这其中除陶渊明集、杜诗、佛经等数种宋元版书,明清版居多数。从数量和质量论,郑先生的藏书在现当代藏书家中,屈指可数。他的收藏很广,从诗经、楚辞,到戏曲、小说、弹词、宝卷无不收藏,仅《昭明文选》各种版本就有33种。此外,他特别留意于地方艺文类文籍,先后收得200余种。个人搞收藏,属孤军作战,得自己掏钱购买。为买得珍稀版本,他常常囊空如洗,节衣缩食,力所能及,必全力以赴,方得积书盈室,典籍充栋。郑先生收藏书籍,不尚古本、善本,只以应用与稀见为主。众多藏书家并不注意的戏曲、小说、宝卷、弹词之类的俗文学作品,他收得最多,成为大家。他还注意收集线装插图、版画类书籍,为中国版画史的研究留下珍贵史料。郑振铎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皆得力于他丰富的书籍收藏。
藏书,绝不是为日后价值连城而藏,而是以个人之力替国家和人民保存更多的珍贵资料,这一目标,贯穿于郑先生藏书的一生。战乱,除涂炭生灵外,书籍也必遭其灾。在“一二八”淞沪之役和“八一三”大战之中,郑振铎的书籍被火烧近半。望着血汗换得的珍贵版本化为灰蝶,他痛心疾首。战后,也是存世书籍散失之时。为了减少珍贵书籍流向海外,郑振铎拼尽全力抢救,倾其家资借债进行收购,甚至把自己的剩余藏书卖掉一部分,换得钱来收购词曲、戏剧方面的珍稀版本,与各路商人进行竞争,得千百种书,可谓艰苦备尝了。对此郑振铎先生曾欣慰地说:“为民族效微劳,则亦无悔!”从郑振铎先生藏书献书的几十年经历,见出一个爱国文学家、学者的拳拳之心。
今天,书籍收藏炙手可热,有些人把收藏当成了一笔投资。与郑振铎先生相比,是不是会看出此中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