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入世”、“申奥成功”等概念着实让楼市“火”了一把。随着天气的转凉,不曾想市场也冷了下来,无论是展会上还是售楼处成交量明显不如上半年,某些热销楼盘月成交由上百套降至几十套,到访人数也少了许多。京城10月份原定的几个房展会也流产了,楼市猛然间降温,使为数不少的开发商一时回不过神来。对此,业内权威人士断言,楼市调整期已不期而至,短为一年,长至两年。
近来楼市的降温并不奇怪,这是对年初房市过热行为的修正,是楼市进入景气空间后的正常调整。为什么这样评价呢?首先,自7月份以来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发挥了效力。比如银行对房地产按揭政策的调整,抬高了售楼门槛,既限制了部分购房人的贷款申请,又使开发商的回款慢了,工程进度受到影响,这必然会影响市场成交量;前不久建设部出台了《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对市场加以规范,尤其是政府对高房价出拳打压,已对市场非理性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表现在成交量上即由多趋少。一份资料显示,去年北京市商品房年销售量为1200万平方米,而到今年7月,销售量才近400万平方米。
其次,北京楼市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不匹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量上的,一是结构上的。据伟业顾问研究中心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共推出新商品房项目近130个,而去年同期的新盘数量是85个,同比增长53%。据了解,包括土地开发量、投资量等指标同比都增加了50%至60%。由于市场供应量突然放大,需求量并未完全释放出来,而且供需不对路,矛盾突出。调查显示,北京市场需求多的是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的产品,但市场提供的多是6000多元以上的产品,很多购房人望房兴叹。
再次,今年被称为“入住年”,实际是“入住问题年”。这恰恰是因为前期市场不规范,“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的。部分开发商只重视营销策划,而忽视产品质量,到了入住的关头出了问题,有的明星楼盘也难免纠纷。此类问题主要是拖延交房、面积不实、改变原规划设计,再就是质量通病等。为此,业主在与开发商多次对话、协商不果的情况下,出现了业主联合在售楼处静坐,或闹上展会的激烈行为;有的则寻求法律保护,将开发商诉之被告席。由于入住楼盘纠纷不断,也造成了预购房者的恐购心理,他们宁可持币观望,也不肯轻易出手,决不去做“冤大头”。这也是近来楼市销售不旺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3方面的问题,楼市急刹车,进行一段时间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美国“9.11”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早晚也会渗透到国内市场来,早调整总比晚调整更主动些,损失也会小些。当然,北京楼市的调整多少也会波及到其他城市和地区,尤其是楼市过热的城市。
如何进行调整呢?笔者认为,首先市场各界人士的心态应放平和些,放慢向房地产投资的速度,整合原有开发项目资源,深入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房,是住宅?是商住楼?是写字楼?是宾馆?还是商厦?又是需求什么档次的,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再之,今后新上项目一定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绿化、健康环境,将阅读、健身、贮藏等功能的细微之处考虑进去,切忌大而无用,把有限的居室面积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好。已该入住的项目,应汲取问题楼盘的教训,按照政府规范一一自我检查,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以良好的楼盘形象,赢得购房者的信任。
可以预料,经过调整的楼市会更放异彩,在开发商规范的运作下,购房者会更理性、更成熟地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