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出水面的库尔斯克号
“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来已经数月,出事原因终于真相大白。日前俄罗斯军事总检察院侦查局领导人向媒体透露了导致“库尔斯克”号失事的元凶。
当初普京总统决定打捞“库尔斯克”号遇难船员尸体和“库”艇本身时,曾引来一片疑虑。一部分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打捞遇难船员遗体,让大海作为他们的合葬墓符合海事传统,而打捞“库尔斯克”号未必就能查清事故原因。如今遗体打捞上来,“库尔斯克”号也重见天日。调查出事原因的工作能否顺利结束,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不仅关系到总统的诺言,也关系到未来海军将士的生命前途。
自从“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来后,全世界都在关心事故原因调查的进展情况。至今人们还记得,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究竟是什么导致这场惨剧发生呢?调查工作由政府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和俄罗斯总检察院有关单位负责。调查工作是在保守军事秘密的前提下进行的,军事总检察院既要调查事故原因,又不能泄露国家机密。
读者记得,“库尔斯克”号失事之初,关于事故原因有3种主要推测:1、与另一艘外国潜艇相撞;2、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水雷;3、俄核潜艇自身技术事故,主要指鱼雷发生故障。当时还有其他说法,例如被自己的舰只击中,主要指“彼得大帝”号军舰,恐怖事件,等等。
2000年事故发生时,俄军方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库尔斯克”号与另一艘外国潜艇相撞之说,当时列举了一系列似乎无法否认的间接证据。但是,美国和北约军方坚决否认自己与此事有牵连,断然拒绝了俄方对有关舰艇进行检查的要求。
与此同时,俄军方排除了“库”艇上鱼雷技术性事故的说法。军事专家应政府委员会的委托,在莫斯科郊区演兵场上进行了试验,军人们从不同的高度把鱼雷和导弹抛向混凝土地面和带有倒刺的金属上,结果鱼雷和导弹都没有燃烧和爆炸。此外,军人们还用枪炮向鱼雷和导弹射击,也没有引发爆炸。试验还表明,当一枚导弹或鱼雷爆炸时,毗邻的导弹和鱼雷并没有被引爆。2000年10月底,专家还打算就高温对这些武器的影响问题进行试验,但是他们认为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足以证明,出事核潜艇头两个舱体中的弹药可以同时储存,因此该项试验没有进行。
“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来后,核潜艇前端一道凹痕再次使“相撞”之说浮出水面。但时任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的政府副总理克列巴诺夫解释说,这个凹痕还不能证明“库尔斯克”号与另一艘潜艇相撞,凹痕形成的原因可以是相撞,也可能由于核潜艇发生爆炸后内部出现真空导致外部变形。
军事总检察院和有关专家通过对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及打捞上来的物品进行侦查研究,逐渐统一认识:“库尔斯克”号失事乃鱼雷自身爆炸所致。据侦查人员透露,最初至少有4枚或更多的鱼雷发生爆炸,引发了这场灾难。俄专家介绍说,“库”艇上装备的是过氧化氢鱼雷,含有易燃和自燃物品。在国外,这种鱼雷从1955年英国一艘潜艇失事后就撤除了服役。苏联从1957年开始使用这种鱼雷,“库尔斯克”号是1991年装备这种鱼雷的。目前俄罗斯军方已经决定,从所有潜艇上拆下这种鱼雷。
就在军事总检察院有关负责人透露上述消息的同时,媒体上还有些似是而非的报道,认为目前关于“库”艇失事原因仍存在3种说法,包括“相撞”之说。而俄罗斯总检察长却坚决否定外国舰只涉嫌巴伦支海事故。他强调说,根据海员的记录,“库尔斯克”号遇难地点既没有水上外国舰只,也没有水下外国舰艇。
回想2000年“黑色8月”,根据俄媒体和军方透露的信息,人们几乎完全相信“库尔斯克”号系被外国潜艇撞沉。这些信息包括:卫星在出事地点发现另一艘神秘的潜艇,后来在一架战斗机的护送下又神秘地离开出事地点,进入挪威港口;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人在“库尔斯克”号遇难后神秘地访问莫斯科,透露此次访问的某官员被撤职;出事地点在两天内一直传来“SOS水”的呼救信号,一开始认为这是从“库尔斯克”号上发出的,后来确认信号发自另一艘外国潜艇,等等。这些信息分别出自前国防部长、北海舰队司令和参谋长等人之口,令人难以不信。现在,对这些重要人物说出的这些重要信息应该有个交代,虽然当事人都已经离职或退休。
据俄媒体透露,正是因为这些间接证据的存在,俄决定尽快把仍在巴伦支海底的“库尔斯克”号第一舱打捞上来,以便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和描述事件的原因。
对于“相撞”之说,两年来俄有关方面一直在进行调查,总共向4个国家进行了询问:美国、英国、南非和挪威。为什么向南非进行询问呢?因为南非一名潜水员参加了救援行动。各方都给予了回答,包括美国。美方是通过驻俄罗斯大使馆答复的,并表示很委屈。美国人抱怨说,尽管事实清清楚楚,可俄方还是坚持“相撞”之说并制造这方面的印象。
如今真相大白于天下,有人建议,没有必要再打捞处于巴伦支海底的“库尔斯克”号第一舱。但是为了让坚持“相撞”之说的人心服口服,俄有关方面坚持继续打捞。负责事故调查的专家透露,在“库尔斯克”号周围海域的残骸中发现了带有鱼雷编号的残片,一旦所有残骸都打捞上来,将有助于事故的调查,确认到底哪枚鱼雷最先爆炸。
不久前,北海舰队司令和参谋长等将领分别受到降职和撤职的处罚。虽然有关总统令中指出,人事调动与事故原因无关,但是个中奥妙谁都看得清。
澄清了“相撞”之说,对于目前的俄美关系来说很重要。“9·11”事件后,俄美关系迅速发展,其速度甚至超过双方的心理准备。但是,彻底扫除“相撞”之说的迷雾,还要待第一舱打捞出来之后,尽管大家知道,打捞第一舱的行动对调查结果不会产生原则性影响。
前副总理克列巴诺夫说,关于“库尔斯克”号失事的过程,有关专家在2000年就十分准确地描述出来,误差只发生在打捞出遗体的数量上。当时认为,最多能够打捞出60具尸体,其余的都在爆炸中化为灰烬了。打捞过程中还发现大量的文件资料,对于事故调查工作颇有帮助。专家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爆炸后船舱立即灌进海水,扑灭了熊熊烈火,使一些文件得以保存下来。
在调查中发现,第9舱中的船员都带着救生面具,这说明,第一次爆炸发生后,船员们还有时间寻求生路。调查人员疑惑的是,“库尔斯克”号上的浮标在发生事故后为什么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脱离舰艇。如果浮标按照设计脱离舰艇,那么负责保障的舰艇在一小时内就会到达出事地点,救援人员就会获得必要的信息。实际上,救援人员是在灾难发生30小时后才找到“库尔斯克”号的,而尾舱的官兵们在第一次爆炸发生后至少还存活了8个小时。当时哪怕能够救出一个人也是极其重要的。从侦查的角度看,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处于尾舱的潜水艇官兵是否有可能获救。
“库尔斯克”号悲剧导致118人丧生。打捞行动总共打捞上来94具尸体,其中90人的身份已经确认,其他人的身份在确认之中。还有一些肢体的残骸无法确认,当局准备把它们收集起来,合葬在一起,立碑以纪念。
“库尔斯克”号惨剧暴露了俄军队存在的问题。苏联解体以来,俄数年间经济不景气,军费开支逐年减少,军费通常只够发工资,影响了军队正常训练和军事技术的保养及更新。2000年事故发生后电视记者问俄北海舰队司令波波夫:“为什么救援舰只不能及时赶到出事现场?”波波夫将军的回答令所有的人震惊和同情。他说:“我没有燃料。如果燃料能够得到保证,我保证及时赶到出事地点。”据说,此次演习是北海舰队10年来的首次演习。“库尔斯克”号悲剧唤醒了国家对军队问题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告慰英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