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现智慧

红尘有语
2002-03-12 来源:生活时报 ■张小失 我有话说

多年前读过一则外国新闻:一辆重型卡车压住一名男孩的腿。司机惊呆了;而男孩的母亲呼叫着从远处狂奔而至,两手猛地将卡车掀起一点,让儿子爬出来!

即使一名壮汉,恐怕也不会去尝试这种“掀车运动”;但,一位母亲做了,成了。

我不怀疑:每个人——哪怕其在众人眼中很“弱小”——身上都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潜力。

尤其是智慧。

罗丹认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观点里隐藏着“智慧”二字,因为对美的发现需要智慧。同样一棵橡树,在多数人眼里,仅仅是棵“橡树”;而在诗人舒婷眼中,会逐渐幻化为《致橡树》的情与意。“美”的范围很宽阔,仅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可能是片面、淡薄甚至单调的,也是容易忘却的;如果加上一定的智慧,我们就会拥有“高度”;站在“高度”上再去俯视美,我们可能会有更深刻、更多层次的感受,那就快接近本质了。

因此,我将罗丹的观点修改为:我们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发现。

“平凡”、“平庸”应属中性词,因为它们只是指目前的状态,而非结局。在结局来临之前,我们的确有一番工作要做。26岁之前的爱因斯坦,比我们不强些,其父母也没对他寄予多大希望;而他的俄国老师闵可夫斯基,更是有些讨厌他,形容他为一只“懒狗”。直至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并为之付出热情、付出努力之前,他活得也有些茫然、有些盲目、有些飘忽。

也许发现智慧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任何一个类似爱因斯坦的人在成功前,都有一个共性:他们至少都在断断续续地读书、学习、思考中,而不在持久的玩乐、发呆、叹息中。当爱因斯坦被获准“退学”时,他简直比创立狭义相对论时还要快乐!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课堂的逃兵,相反,他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发现了一个合适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层面——也就是他的智慧。

当然,我不主张像爱因斯坦那样“退学”。在发现智慧之前,永远不能“退学”(指校园);而在发现智慧之后,更不能“退学”(指思考)。爱默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质是:热爱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的智慧偏向、能力趋向,持续它,会使自己得到升华。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质是:发现智慧后,仍需在运用中才能产生结果。

发现智慧之前,我们显得平凡、平庸;发现智慧后,我们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可能。“发现智慧”是人生的转折点。虽然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平凡、平庸告终,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正常的——相反,是可惜的。因为他们至死都未能发现自己的智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