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架的新教材辅导书真让学生、家长挑花了眼 赵莹莹 摄
新教材尚未露面,口口声声称是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导书却铺天而来,这是记者7月23日在图书大厦看到的。一上三楼,就看到许多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正在挑选辅导书,其中不乏“准初一”和“准高一”的学生。一位风尘仆仆的父亲没顾上擦去满头大汗,就拉着大约十四五岁的儿子一本一本地挑选辅导书。不一会儿,就挑了两大摞,足足有20余本。
记者随即浏览了一下这里展示的教材辅导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书架上上下下摆满了各种此类书籍,一本本的题目十分引人注目,归纳到一个字,就是“新”:标明“新世纪”读本、抢先“更新版”、“新教材”同步扩展、名师“全新编写”、阅读“新读本”、名校“新思路”等等,而且这些辅导书紧扣9月的新教材,都声称是为其量身定做的。其中许多书在前言里都明确声明,为了避免学生钻入到题海战术的老套子里,特意聘请深入了解新教材的名师们苦心打造,十分难得。
而且令人不解的是,除了与教育有关的出版社,还有大量与教育毫不相干的出版社。记者草草看过,就至少几十家,像电子类的、外语类的、机械类的、百科类的、人文类的等等。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竞相购书,交款台前排队的5成以上是购买辅导书的学生读者,他们对这个辅导书书皮上的“新”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些正在购书的中学生真切地讲,他们的邻居和校友就是读这套书考上清华和北大的。现在他们同学每人手里都有四五本教学辅导书。无论是否看得过来,只要摆在书桌上心里就踏实许多。
一位正在为孩子挑选辅导书的家长一脸的困惑。他询问书店的导购人员有无推荐版本或者是同学们反馈特别好的版本,导购人员摇了摇头。“谁愿意为您购书承担风险?”旁边正在带孩子购书的家长建议这位茫然的家长,还是把孩子带来自己选,只要他认为好,就买下。而且他还建议多买几本,省得孩子一有时间就胡看乱看杂七杂八的课外书。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宣武区育才学校历史教研组高级教师刘志禹,他最近刚刚听过新教材的相关课程。刘老师尚未与新教材谋面,与会老师只是在一起探讨新教材的精神。至于说现在市场上流行新教材的辅导书,他表示不了解情况。对于学生提前自学相关知识,他认为,大多一线老师尚未对新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教学模式,学生先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辅导书有一定的盲目性。再说,新教材对教学增加的新要求也不是一两本书说得清的,比如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还正在探讨。他希望同学们不要过早地介入新教材的自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研员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名校的名师平时业务繁忙,假期还要飞来飞去到全国讲课,如果真的做到每年都亲自写几本辅导书,恐怕就没有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了。即便存在每个字都进行精心打造的辅导书,也是极少数,不可能年年都有新版本。
北京高考专家王家琪老师认为,现在出版社都盯着辅导书这块肥肉,因为家长盼子成材心切,饥不择食。据他观察,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辅导书是由浆糊和剪刀拼凑而成。一些标榜着名师的辅导书没有署上任何一位名师的名字,只是笼统地署上一个教参编写组而已。最令人不解的是所谓的修订本只是换换书皮,换换版本的年份,里面关键部分内容不做任何的修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明书皮上写着是“3+X”新编,里面的内容却还是“3+2”的老题型。有的教材辅导书即便在前言部分也敢虚张声势,说自己是根据最新的教材和大纲编写的同步练习,但是书尾的首次印刷却露出马脚,赫然写着“2001年版”,如果家长没有相关识别能力,很难发现这些伪装。所以学生与其先行预习,不妨等开学以后,听一听教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负责任的老师肯定不会铺天盖地地建议学生拘泥于辅导书。
北京市15中特级教师周誉霭认为,相当一部分教材辅导书就是题海和题库的变形,它们虽然标榜着素质教育,其实是带着面具诱导学生相信他们所谓的高分神话,只有一些深入了解辅导书的专家才能洞察到,一些高分的背后是死读书和读死书,但是由于他们反反复复地苦练应试本领,所以在高考中能够取得高分。可与此同时,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不复存在了,即便是考取名校,也没有太多的潜能可以挖掘,很显然,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周老师说,真正经典的辅导书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少量的练习,迅速地领悟到其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这才是一本真正地对学生负责任的辅导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辅导书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