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汽车走入家庭的浪潮,国内车市中“经济车”、“十万元车”、“家庭车”、“百姓车”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引人注目。日前,少数企业高喊着要为中国人民打造自己的“国民车”,又炒出一个新卖点。中国汽车界真到了开出“国民车”的时候吗?
7月上旬,吉利集团在广州宣称,吉利汽车正在与国外公司合作,准备为中国老百姓开发、设计一个全新的“国民标准”车。据称,这款车,价格将在5万—8万元之间,油耗低,基本配置齐全,使用起来皮实。
对于这种“国民车”,吉利的分析是,“现在很多人开始有钱,但并不是很有钱,需要有一辆车作为代步工具;很多人在事业的起点,需要有快捷的交通工具作为事业发展的过渡;很多人需要先有辆可靠且不贵的车,使自己成为熟练的驾驶者。‘国民车’将是很多人一生中拥有的‘第一辆车’。”
在此之前,一汽也曾表示过,打造“10万元级小红旗”的国民车设想;神龙富康的目标是“中国第一家轿”,也大有抢占“国民车”名头的气势;目前国内汽车中还有夏利、奥拓、云雀、羚羊、悦达、英格尔等经济车、微型车型,眼睛都盯上了这张诱人的“名片”。
身为民营企业的吉利集团,一向标榜造中国人自己的车,价格不贵,但从质量、外形、市场占有等标准衡量,只能算是一种“平民车”。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老三样”,则车型老旧、价格不低,也难以充当“国民车”。近一年来纷纷冒出的各种经济车型,设计新颖,颇受老百姓喜爱,但有的失之于价格偏高,有的则基本上是从国外原样照搬,且大都是产销量有限,未能被市场大范围接受,与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还有一段距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试图为中国的国民车制订一个标准,即排气量为0.5升,售价5000元,百公里油耗5升。但在今天看来,这一标准显已过时。《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吴迎秋提出,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十五”规划里提出的“轿车重点发展排量1.3升以下,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售价8万元左右,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国民车”的标准。
吴迎秋认为,“国民车”不是喊口号喊出来,也不等同于低价车,要真正得到中国百姓接受,市场认可才行。国内汽车企业应切实拿出自己优质优价的产品,脚踏实地加强研究、创新,而不是单纯地降价、加减配置、换个外壳、玩玩喙头,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对于国内企业炒作“国民车”概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他直指,“国民车”概念,在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阶段,已经不合时宜。
贾新光说,国外提出“国民车”概念,是在一个汽车工业起步阶段,国民收入普遍较低,并且差距不大的背景下。而目前的中国,地区、城乡、职业收入差别很大,最近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按照对政策、经济、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中国公民可以分为十个阶层,并出现“中间阶层差落”,即国民车赖以发展的绝大部分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陷落,而基数更大的农民阶层,现在还普遍缺乏汽车消费能力。
正是由于国民各阶层的收入、需求差异悬殊,无论哪一款车都很难同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贾新光说,从市场占有、实用性、价格、自主开发上来讲,年产销达50万辆的“微面”系列,是比较贴近我国国情的车型,但“微面”多是作为一种生产经营工具,客货两用,且不属于轿车。
他认为,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已开始进入一个细分阶段,一两种“国民车”打天下的局面很难出现,而达不到国民普遍接受,形不成较大的市场占有,也就无所谓“国民车”了。国内汽车企业,不要空谈概念,集中力量搞好开发创新,研究细分市场,为国民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产品才是正途。
“国民车”其实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概念。20世纪初,福特公司开发出坚固廉价的T型车,把汽车由奢侈品变成大众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0%,被誉为美国的“大众车”;三十年代,德国人制造的“甲壳虫”,耐用省油,被称为“人民车”;四十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又推出了“国情车”……
“国民车”概念最终成型于1955年,日本通产省制定“国民车构想”,其对提高日本轿车普及率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后,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也纷纷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国民车”。
专家认为,“国民车”一般具有几个特点:一、物美价廉,符合普通家庭消费水平;二、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具备相对大的拥有量和占有率;三、要求基本是自主开发创新、外形设计、车辆配置等,并适合本国人民的使用和审美习惯。
摘自《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