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乐山看“大佛”,总忘不了攀上郁郁葱葱的乌尤山去看古寺,登高台,望三江,静享面前身后的山呼水应。那时,心中也总不免猜度1700多年前的郭璞老先生为什么非要选这个地方研读注释《尔雅》呢?
“乌尤山本名乌牛山,以山木葱茏、青翠之极有类于乌,而形则似牛,故名乌牛,由乌牛而乌尤是王渔洋使它雅化了的。”(郭沫若《我看山下》)我知道早先乌尤山与大佛坐镇的凌云山本来是一脉相连的。公元前251年蜀郡太守李冰为了避免沫水(大渡河)泛滥成灾,凿断山脉开出了水道,用以分减水势,化险为夷,乌尤山便成了有名的“离堆”。山下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于此平静汇合,不仅剪除了水患,方便了舟楫,也勾划出一片山高水流长的天然胜景,存下古水利工程遗址。
唐天宝年间僧人惠净在山上结茅建寺,取名“正觉寺”。北宋时依山改名乌尤寺。寺庙顺山势起伏而建,殿中佛像精美。这是后来的事,比寺更早的该是山顶靠山临江的“尔雅台”。那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276—324)研读和注释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地方。
我国文化渊远流长。最早先秦的著作传到汉代时,有好多词义已经弄不明白了。当时有一些学者很较真,很下了一番功夫,把周秦汉诸书中旧文里的同义词分别归并为各条,每条用一个通用词解释,编出了《释诂》、《释言》、《释训》及《释亲》、《释宫》、《释器》等现存的19篇,用于解释古字词。古人飨谦逊,定名《尔雅》表示这是部解释古文“接近正义”的书。它却为我们保存了珍贵难得的史料。
到了东晋,这部解释古文词义的书又让当时人弄不明白了,这就有了再为《尔雅》作注的需求。郭璞,字景纯,河东(山西)闻喜人,博学,好古文奇字,也喜欢阴阳卜筮之术。他写的《游仙诗》和《汇赋》文采飞扬在当时还有名。为了给《尔雅》作注,他登临清幽秀美的乌尤山,选择在临江危崖边筑台研读。条件简陋,却居高临下,放眼三江,襟怀为之大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凌云山和乌尤山正是既得山又近水,且山危高,水恣流的佳妙结合地。性情中人居于此,读书思考正可从大自然动静变幻中集思广义发微探幽。1930年,郭璞的“本家”乐山,郭沫若初登尔雅台,当即感到一股灵气游来,触动心机,他写道:“尔雅台在危崖头,下临大江,在林深箐密中只能听到下面的滩声,而看不出流水,那也恰到好处。我就喜欢这些。晚间或凌晨,在那山下浮舟,有一种清森的净趣,也很值得玩味。”千年逝水,乌尤依旧,两位郭诗人的心迹该是古今相通的。
郭注《尔雅》后,又有宋代邢□为之作疏,这部《尔雅注疏》被列入《十三经注疏》通行于世。此后清代小学研究盛行,又有邵晋涵的《尔雅通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问世。《尔雅》成为专门学科研究更加详细缜密。到今天还有《尔雅今译》的著作出版,这确如古人所说:“欲读古书,先求古义,舍此无以入也。”
登乌尤山尔雅台忽然想起了郭璞的结局。因为郭舍人是个“通才”,不仅学问好,诗赋好,卜筮也好,所以他的顶头上司王敦谋反时,诚心诚意地让他算一卦。他一算是必败!王敦大怒,立刻杀之。王敦谋反果然失败亦被杀之。朝廷给敦璞追了个“弘农太守”的空衔,真是对他的表彰,是表彰他算的卦准呢,还是奖其忠贞?存疑。除《尔雅注》,他还著有《方言注》是用晋代语词注释古语的,从中可以发现晋汉语言发展的流变。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是研究我国这两部古代传说著作的重要解读书。明朝学者曾编过他的文集《郭弘农集》。
如今,除了这些“书”,“尔雅台”是郭璞留给我们可读可看可思可想的一块“实地”了。那里现存明代嘉靖时袁子让为尔雅台所作的碑记和清末名士赵熙的考释碑记。记得当年郭沫若还写过一首《登尔雅台怀人》的诗,说什么,怀什么人,记不得了。
附记:写此文兼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