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徐荣祥教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经过多年研究以后,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和体外复制(本报8月27日22版曾作报道)。之后,几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相继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由此掀起了前沿生命科学的一次大辩论。
徐荣祥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体生命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特殊功能的再生潜能细胞,这些细胞以普通细胞形式参与组织器官的架构和功能形成,当组织器官的细胞凋亡、退化、损伤坏死时,这些潜能细胞原位启动自身增殖的功能,再生复制新的细胞来及时补充器官中的细胞、组织、功能空缺,从而及时恢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保障器官组织功能的持续,人体所有器官的这项功能发挥正常,人体就能维持整体生命的平衡,实现其健康长寿。根据这一理论,徐教授和他的科研队伍已经和即将完成了55个组织器官的原位和体外复制,5年后有望完成206种组织器官的原位复制。
国家“973干细胞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凌松教授:
只要复制出器官,就肯定要解决3个问题,而这是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根本做不到的。这3个问题分别是:复制出器官的血液供应;复制出器官的神经功能,如何完成大脑的神经支配;复制器官与人体生理环境中的协调。李教授说,承担863项目的曹谊林教授曾在裸鼠背上率先复制出了人的耳朵,但包括曹教授本人也承认,只解决了组织器官的组织架构,复制出的耳朵没有神经、没有血管分布,没有器官应有的任何功能,只是“摆设”。
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吴祖泽:
目前,全世界的细胞学科学家都在研究人体细胞的潜能再生功能,所以这个科研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科学家敢说在五年内克隆出所有的人体器官这样的话。当然,如果研究出成果了,那就是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人类将从根本上摆脱疾病的痛苦。
亚太区细胞生物学联盟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翟中和:
干细胞研究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困难极大,不光中国如此,全世界都一样。我们现在也只是停留在软骨细胞的克隆上,我们仅仅到了能在老鼠身上培植出人耳朵的地步,但究竟这培植出的耳朵能不能在人身上适应,我们不知道,由此可见,研究细胞的再生潜能有多么困难。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曹谊林:
克隆人体器官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还有很高的台阶需要跨越,临床实验是否会对病人造成伤害,病人个体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会对临床应用产生哪些影响,负责的科研人员都应全面考虑。建一个“人体配件工厂”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炒作“克隆”概念一定要谨慎,克隆人体器官至今仍是国际性难题,在目前许多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克隆所有人体组织和器官尚不可能。
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
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出的“多莉羊”就是民营投资,但它的研究形式是被认可的,从克隆开始,他们就把每一个研究实验、数据公开发表,直到最终完成,虽然人们不能得到“多莉羊”,但它的克隆过程是公开的,可以共享的,全世界都可以在其基础上继续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教授: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特性是可重复性。如果是商业秘密,最初的研究者可以不公布新成果的成分,只要提供实验材料,其他人可以使用这种材料或者方法做出同样的结果,就具备了可重复性。研究者会把最能发表水平的论文发表在相关刊物上,论文中就有“实验方法”一项,作者会详细描述,为的是证实其可重复性。
我的科研成果经得起重复验证
8月23日徐荣祥教授在北京饭店大宴会厅举行“组织器官原位复制公众报告会”,针对多位科学家对细胞组织器官克隆的异议进行了答疑。他说,李凌松教授所举曹谊林公布的人造耳廓造型为摆设的例子来说明他的研究不可能,这是张冠李戴,因为曹教授用的是体外人造仿制工程,是用人工材料搞的塑型,而他研究的是人体细胞的自我生命发育,是细胞自己发育成活体组织器官,所以李教授在这里并没有搞清细胞生命和人造非活体的关系。
徐教授说,他也深知研究细胞的再生潜能有多么困难,但他发现潜能再生细胞是经过14年的摸索而成功的,只是由于其中获得的经验太珍贵,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便公开其秘密,从而使别人一时难以理解,但他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经得起重复验证,而且他也不怕重复验证。
徐教授告诉记者,他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意见,他说,科学是真实客观的,也是经得起验证的,现代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发扬科学辩论精神,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每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潜力,毕竟真理是会越辩越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