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流行音乐风云榜中,歌手那英和孙楠获得了男女年度最佳女歌手。两名大牌兴奋得回到北京后就在钱柜歌厅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数十家媒体纷纷前往争相报道。由此可见艺人们对流行音乐排行榜还是颇为重视。
最近几年,各种流行音乐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排行榜以一个怎样的姿态,给业界和公众树立一个“权威公正”的典范呢?一个排行榜真的能让歌手们如此的忘我?
流行音乐的“权威”如果仅以商业至上的唱片销量为准则,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化。但是如今乐坛总是不满足于这样简单明了的游戏规则,非要以“音乐品质”取代“商业”成为评选标准。结果麻烦就在于这个“音乐品质”的权威规则如何界定,谁说了算。
各大排行榜的评委总是同一拨人在那点拨,既然是这些所谓专家学者在那一锤定音,又何谈“流行”二字,况且业界内部对于流行音乐水准的判定也存在分歧。某位歌手即使一年没有新作,仍然是内地最佳男歌手。即使不是他,而其他歌手的音乐风格又南辕北辙,选择谁还是不选择谁,谁的音乐品质高成了个大问题。
如果你以排行榜来断定流行音乐市场的走向,那你可大错特错。各大排行榜的好与坏对于市场来说根本毫无意义,排行榜只不过是一个电台和电视台媒体的节目形式,那些上榜歌曲对流行音乐市场并不具有指向性。
媒体搞排行榜的目的无非是借这个栏目来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可以增加广告收入,还可以为自己的节目炒作,鱼和熊掌兼得那才是排行榜的真正目的。既然是自己的排行榜,一切当然是由自己媒体操纵控制,然后堂而皇之地吹嘘自己能推出中国流行乐坛的天王天后,再说些自己的排行榜是真正能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立志口号,赚钱的计划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开始了。
任何一个排行榜都在信誓旦旦地放言,自己要成为中国的格莱美。即便歌手获得该排行榜的最佳歌手,但却未必就能显示你是中国最成功的歌手。真正成功的歌手是要靠市场来检验的,谁的出场受欢迎?谁的演出价位高?那才是歌手的真正价值。就算是排行榜认可了你,但市场不一定买你的账。
歌手获奖自然是能提高身价,可以有资本喊出天文数字的高价,100万、200万随便喊都不成问题,结果可就是连一场演出都没有,有价无市空欢喜。某些唱片公司的歌手靠排行榜走红了,可歌手本身就是没有市场,没有演出,根本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虽然排行榜是被人为地控制,但市场没有,排行榜与市场形成鲜明的矛盾和反差。
如果以演出的场次来排定歌手的名次,那就要刷下一大部分歌手,只有市场才能体现歌手存在的意义,排行榜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似的梦想。
排行榜的选票到底是怎么来的,各大排行榜也各有说辞。虽说有的排行榜的名次是由歌迷投票评选,但其中也存在着水分。排行榜对于唱片公司而言,是一个确定唱片公司具有工作能力和实力与否的标准,不管这是否是真实有效但歌手认同它。所以唱片公司就要依赖排行榜,排行榜也要依靠各大唱片公司,因为唱片公司拥有众多大牌歌手,有大牌歌手参加排行榜,排行榜才能更好炒作拉赞助。
如果某个排行榜要颁奖了,唱片公司就拉关系靠送钱来给歌手要名次。但这一般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歌手给唱片公司拿出15万现金,唱片公司再为歌手给排行榜送去10万元,于是唱片公司与排行榜约定年终要为歌手送个奖。结果就是唱片公司挣了歌手15万元,唱片公司再给排行榜送去10万元,唱片公司还能挣5万块钱。所以排行榜和唱片公司之间是互利互惠的关系。
那些靠电台排行榜吃饭的DJ也有高招,歌手想上榜就拿钱,没钱那你就只有“上天”的份,上榜?想都甭想。曾经某电台的DJ致电某唱片公司说:今天是周二,周五之前我要收到汇款,否则该公司歌手就不能上榜。于是唱片公司企宣赶紧在特快专递中塞满现金,连夜加急汇去。排行榜变成金钱榜,谁给的钱多谁就能排第一。
有的外地DJ来北京进修或学习,一切衣食住行唱片公司全包了,五星级饭店住着,高级餐厅吃着,桑拿浴洗着,车接车送还不说,甚至连找小姐、先生都给预备好了,谁让人家手里有排行榜呢!社会是现实的,你手里有榜你就是爷,没榜你就是孙子。一位前任电台排行榜DJ的女士,离职后来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她给各大唱片公司打电话,想约个时间吃吃饭叙叙旧,结果却吃一顿丰盛的闭门羹,所有的人都告诉她这两天非常忙,等有机会下次来再说吧。想当初她是何等的风光,有十几家唱片公司的企宣和领导人物举着鲜花、开着豪车去机场迎接她,那架势不次于迎接一个大牌明星。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虽然这些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流行音乐走向的某种可能性,但是要绝对全面权威地公正、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排行榜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单一、恒定、完美的评选标准。唱片工业的扩张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流行音乐加速成为特殊的娱乐消费品,商业因素和艺术成分唇齿相依,早已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