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统计资料显示,受伤的飞行员24小时以后存活率减少80%,未受伤的飞行员三天后存活率也明显下降。据美国空军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5小时内可获救人数占50%;20世纪70年代中,1小时内可获救人数达到50%,4小时以内达到97%。这说明,营救速度是遇险者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国已经研制出与世界先进国家现役的、救生装备性能相当的弹射救生装备,这种装备叫“0—0”救生系统,即飞机在零高度、零速度状态下的救生系统。作为“0—0”救生系统研制的主要性能指标——“抛盖时间”,“美军标”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配S4S最先进座椅的“抛盖时间”为0.3秒,而我军已将其缩短为0.289秒,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目前我们在搜索营救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自王伟跳伞失踪后,我军的航空救生专家们立即着手研究探讨航空救生新思路,但还不太成熟。以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应建立全国范围的航空救生网络。这个网络由陆军、海军、空军、武警和地方联合组成,发挥综合技术优势。网络包括指挥系统、导航搜索定位系统、下视救援监视系统、通讯联络系统、搜索营救装备等组成。一旦飞行员跳伞,安装在伞上的信标发射机自动发出求救信号。通过地面或空中信标接受网所得到的飞行员遇险信息,航空搜索营救网优化出最佳营救方案,而后“营救机”出动。“营救机”通过导航搜索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设备、机载定向设备迅速、准确到达指定区域;通过通讯联系系统及时了解被救人员的情况;通过下视救援监视系统等其它设备将遇险人员救出。其次,组建专门的搜索营救队伍。从外军的编制体制和效果看,这一点非常必要。第三,进一步加强飞行人员的航空救生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在航空救生领域开展科技练兵。第四,在航空救生装备建设上,加快新技术的移植。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新型的航空救生装备,应尽快将其移植到我军主战机种上。(《工人日报》2001.4.23杨连元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