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童馨萱:美丽女孩的美丽行动

2001-04-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个人活着,能力有多大?如果能救活一个生命,那将意味着什么呢?

  被隐瞒了的美丽行动

1999年5月《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震动了20岁的童馨萱。一个17岁的男孩得了白血病,恰好有一个女孩子的血型与之相配,但在手术的前一天,这个女孩的母亲动摇了,她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去冒险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手术被取消了。男孩的家人只好求助于台湾骨髓库,刚刚找到合适的供者,男孩的病情恶化了……事实上当童馨萱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死了。善良的小童哭得很伤心,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忍心看着自己本来可以救助的生命无助地逝去。从这天开始,她四处收集相关的资料,知道了通过提取血液中的干细胞移植给患了白血病的孩子,就可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经过慎重考虑,1999年7月底,童馨萱拨通了上海中华骨髓库的电话,直到这时,她还是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

9月19日,要去抽血化验了,她打电话给在外地的爸爸:“爸爸,我报名参加骨髓库了,今天验血。先不要告诉妈妈。?

童之伟,这位从北京插队到山西、如今在上海任职的父亲并没有过多的吃惊。他和妻子都了解自己的女儿,也都为女儿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骄傲。然而,这毕竟对从小宠爱惯了的她是不小的挑战。回到上海,他们给女儿找来了许多相关的医学书籍和资料。

小童从小怕打针,但这次抽血她却没有觉得很疼。“所有的医护人员,甚至包括门卫大爷,对我都特别好。”她记得非常清楚的是,那位老大爷不光是仔细地告诉她上哪个楼梯、在哪里拐弯、敲哪个门,还怕她不明白,特意带着她直到门前。礼貌和微笑让紧张的童馨萱忘掉了疼痛,只有一种暖暖的温馨的感觉。长这么大,童馨萱还是头一次心情舒畅地从医院出来。

生死缘分

接下来的几个月,童馨萱渐渐地把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情淡忘了。直到2000年6月,她收到那封红十字会寄来的信,一个刚刚上初三的男孩就这样和童馨萱结下了“生死缘分”。

这一次,妈妈陪着她去做了血液的进一步抽取和化验,确定了有六对因子相符,可以移植。医生让她注意身体,准备两个月以后开始手术。她开始暗暗地祈祷这次手术能成功,救回这个男孩的生命。

两个月后,童馨萱来到医院做全身检查,同时前来检查的三个人只有她的血液中六对因子全部符合,童馨萱成了这个孩子生存的惟一希望。10月份,医院通知双方准备进行手术。

然而,就在要进行手术的前一个星期,男孩出现了炎症,而这种干细胞移植手术要求严格的安全期,只能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做,生的希望似乎又一次擦肩而过。

回到北京过年的童馨萱一直牵挂着上海的那个不知名的男孩,2001年2月底,她终于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当天她乘飞机赶到了上海。

2月26日童馨萱住进医院,注射了促进干细胞生长因子的第一针。按照医院的方案,连续注射五天就可以达到移植所需的量,可以进行手术了。这种针剂的效果就是把骨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干细胞激活到血液中,然后再从血液中分离出干细胞移植到患者的体内,形成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一天,两天,四天过去了,不可思议的是干细胞的数量一点没有增长,而童馨萱体内的白细胞却激增到危险的数量!医院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进行手术,即使提取不到足够的干细胞,也不能让小童的身体出现危险。

下午2点,两支16号针头分别扎进童馨萱的左右手臂,鲜红的血从右臂的血管流出体外,进入一个密封的仪器中,经过分离,再从左手回流到体内。

手术进行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医生告诉童馨萱一个意外的消息:分离后的血液中有了干细胞!小童再也忍不住泪水,让它恣意地流淌着。因为她知道,自己一年半的准备没有白费,她可以用自己的血救活这个孩子了。这一次分离的结果得到了248毫升含有干细胞的血液。

感受新生命诞生的艰难

按照以往的惯例,248毫升已经足够点燃一个白血病患者新的生命。在手术台上一动不动躺了四个半小时的童馨萱手脚已经麻木,医生用轮椅把她送回病房。如果一切正常,等到明天移植手术完成,她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童馨萱带着微笑甜甜地睡了,睡得很香。爸爸妈妈没有忍心叫醒她,因为他们从刚才医生送来的报告中已经知道,由于这个男孩体重是72公斤,需要的干细胞量也远远大于常规的数量。明天,女儿还要接受同样的一次考验。这个晚上,除了童馨萱,所有的人几乎都没有睡着。

3月2日早上,很早就醒来的童馨萱笑着对爸爸妈妈说:“如果护士长今天进来的时候手里没有打针的盘子,那我就可以出院喽!”门推开了,护士长走进来,放下手中的托盘,歉意地对她笑笑。童馨萱愣了一下,不过很快,她做了个鬼脸,把手伸了出来。

这一次的手术并不是想像的那样容易。身材瘦小的童馨萱血管很难找准,医生只好把本该扎在左手的针扎在了左脚的血管上。如果这一次仍然不够,第一次分离的干细胞就会失效,那就意味着整个手术的失败。童馨萱向医生提出:如果这一次仍然没有足够的干细胞来移植,宁可采用从骨髓中抽取的办法也不能放弃治疗的希望!

手术持续到了3月3日凌晨,这次为了防止手脚麻木,老院长特意从家里带了好多棉垫来,一块块垫在童馨萱身体下。

凌晨2点,报告出来了,“完全够了!”一屋子焦急等待的人们禁不住欢呼起来。

40分钟后,在药物反应下生成的大量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被输送到男孩体内,一段行将停息的生命重又启动、勃发。

这一天恰好是童馨萱22岁的生日。

我的生日,他的第二生日

3月16日,记者在上海一家医院见到了童馨萱一家。

记者:这一天是你的生日,也算是这个男孩的再生之日,你觉得这是一种巧合吗?

童馨萱: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兆头吧。对于我们来说,所有的过程都已经没有意义了,最重要的就是结果,我希望这是一个圆满的结果。

记者:你的生日就在医院过的吗?

童馨萱:对啊,那天早上感觉特别好。当时我许了一个愿:我希望这个生日不仅仅是我的生日,也能成为他的第二个生日。其实好多白血病人在接受移植后都把手术这天当作他们的生日。

记者: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不是和这个男孩已经有了某种缘分?

童馨萱:当然了,每天我都会向护士问他的情况,而且,护士告诉我,这个男孩非常乖,在学校时功课也很好,他得了这个病是很痛苦的,每天化疗要用很多药,因为没有免疫力,只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呆在无菌病房里,可他从来都笑嘻嘻的。

不过很奇怪,有一天我心情不好,发脾气,后来护士告诉我这个男孩这天也很奇怪,好像很烦躁,药也不吃,水也不喝。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俩的性格也有相通的地方。因为手术后他的血液就会变成跟我的一模一样,包括性格啊、脾气啊,都会发生变化的。

记者:做这件事,家庭、朋友对你支持吗?

童馨萱:在做这件事中,我感觉整个人被爱包围着。家人、朋友、医生、护士,所有人的爱都倾注在我的身上。那种感觉特别的温馨。

当初接到红十字会的信,知道这个男孩和我的血液因子相配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觉得和这个孩子有了关系,我也有种和他离得很近的感觉,当时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读书,高矮胖瘦,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见过他,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健健康康的,保证到手术的时候可以成功,救活这个和我有缘分的男孩。

记者:有没有想过退缩?

童馨萱:以前也有朋友问过我是不是想过退缩,我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念头。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多么伟大。我只是想,这需要很大的缘分才会让你遇到他。现在我坐在这里,只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因为我并没有付出很多,却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实际上幸运的不止是他,我也是幸运的。你想啊,一个人活着,能力能有多大呢?能救活一个生命,成千上万的人也未必会有这样的幸运机会。

记者:听说你拒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

童馨萱:以前一直是的,因为我只是希望悄悄地把这件事做完,不要被太多的人知道。因为这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后来,我爸爸劝我说,当初为什么你会做这件事?不就是因为在媒体上看到了关于骨髓捐献的报道吗?你看不到就不会想到去做这样的事。不是说大家不愿意,而是大家不了解这样的过程。越多的人了解了,就意味着有越多的人会得到救助。所以,后来我就答应接受采访。

记者:小童当初作出这个决定是瞒着你们的,你们会不会觉得不高兴?

卢民娟(母亲):这孩子决定什么事情一向不草率,这一点我们倒是放心。其实这也不是头一回了。以前她就瞒着我们给山区贫困学生写信、寄钱。不过,女儿做手术,当妈妈的哪能不担心呢?我们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不过现在好了,孩子的命救回来了,我女儿也没事。

后记

3月28日,记者发稿的前一天,接到上海的消息:接受移植的男孩已经从无菌室出来,这意味着他的所有指标已经开始正常,免疫力也逐渐恢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就可以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上高中、读大学、谈恋爱……电话中的童馨萱说,他们全家为此特别开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