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电影编剧、作家王兴东在谈到创作该剧的体会时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雷锋是一个叫乔安山的人撞死的,我就4次到他住的铁岭市。乔安山下岗在家3年没活干,老婆在农贸市场卖茶叶,一天就挣20元。乔安山每年在雷锋牺牲的日子都给他扫墓,我就跟着他。正如他所说的:“别人不信我不能不信,别人不学我不能不学。”他默默无闻学习雷锋的事迹真正感动了我。后来,我又采访了雷锋班在辽阳的3位战友。这个深入生活的过程和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使王兴东深刻认识到: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有激情的地方就有戏。
现在有些青年作家只关注自己内心和自己的生活,热衷于表现种种都市生活的符号,而对生活的真正主体——百姓生活——却视而不见,或只见皮毛和表层,不能力透纸背,深入到他们生活和灵魂的核心。这是因为他们对最生动、最鲜活、最本源、最基层的生活本身并不熟悉,也没有沉重、深刻的笔力来反映。针对这种“时髦现象”,作家陈爱萍说,当前有些文学作品没人看,原因在于有些作家没有生活,把自己身边的一些琐事、甚至隐私一类的“生活”写出来,而且无限夸大,老百姓看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作家应该关注生活,生活什么时候都比文学更精彩。
军旅女作家裘山山表示,我是在写作中接近了别的生命——那些让我感动也让我尊敬的生命,我在接近中,让灵魂作了一次飞翔。所以,作家应该用心写作、面对生活。 (《中国青年报》2001.5.1徐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