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交公司的角度来看,“无人售票车”使售票员这个岗位整体消失,但实际上售票员的工作还要在公交系统内部解决,因此公交公司并未得到降低经营成本的好处。另外,“无人售票车”还增加了票款的流失(如假币、残币、少投等)。
据说“无人售票车”这种公交形式是从国外引进的,目的是“为与国际接轨”。但“无人售票车”在国外盛行有两个条件:劳动力成本高昂;车内不拥挤。可惜这两个条件国内都不具备。
从理论上说,只有当人们预期一项制度变迁本身的成本小于变迁所导致的新增收益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推行该项变迁。但“无人售票车”这项制度变迁却在收益增加不明显(或没有)的情况下发生了。其中原因在于,这项制度变迁的推行者的利益与新制度安排的结果基本无关,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不坐公交车的。但此项新制度的“实际使用者”——乘客甚至公交公司本身却并未从中获益。制度变迁主导者的利益与新制度的结果基本无关,这可以解释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很多令人费解的事情。 (《经济学茶座》第四辑2001年3月出版曲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