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节开支,是杨妈妈记的第一笔账:糯米粉2.07元;蛋1.5斤,咸肉4斤,4.69元;花生和瓜子3.20元;黑洋酥1斤,1.10元;肉7斤,猪油半斤,5.60元;鱼1.35元。
1977年后,杨妈妈的账本上出现了两个新纪录:牛奶费3.92元、一篓苹果1.5元。曾是中国富裕家庭享用的食品,上了杨妈妈家的餐桌。1990年的春节,杨妈妈的账上又出现了两个“新品种”:压岁钱20元,电话费0.2元。1993年的春节,杨妈妈的儿子第一次买了8元钱的鞭炮。2000年大年初一,全家济济一堂为她祝寿,共花了870元,月底结账“尚余564元”。
读杨妈妈的“豆腐账”,不难发现:35年来,这个普通人家的生活已有了很大改善。杨妈妈一家在1966年春节支出仅18.01元,还透支了20元。到2000年,杨家过年支出为870元,比1966年增加了48倍。2000年杨妈妈的家庭收入在4.8万元左右,消费支出约3.5万元,消费比1978年增长了23倍。
(《新民晚报》2001.6.21吴兴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