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之洞

2001-08-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此时在朝廷上,光绪帝、翁同龢主张变法,而恭王、李鸿章反对,慈禧态度暧昧。探知此种内情,作为颇有时望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心中矛盾交错。形势严峻,问题尖锐地摆在眼前:假若倒向旧派一边,维新派一旦上台掌权,不但不可能再获大用,说不定连湖广总督的位子也保不住;假若倒向维新派,若万一变法失败,守旧派得势,则自己有可能变为倡乱的头领,闯祸的魁首。置身事外也是办不到的,自己多年办洋务,抬西学,近期又与康梁相交往,也是洗不清、刷不白,必须想出一个法子来,做到进退自如。一连数天,张之洞什么公事也不办,躲在汉阳晴川阁上炮制一篇大文,这就是后来发布全国的著名小册子《劝学篇》。张之洞的用心是:既拥护新,又不反对旧,既愿大清强盛,又要守祖宗基业,于中西之学新旧之政不持成见偏见,一秉大公,无论新派旧派都能接受。张之洞又将中学和西学最核心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用八个字作了最为简要最为明了的概括,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一学说,张之洞没有料到百年来颇遭诟病,却又常翻常新——当然这是后话。

《劝学篇》果然得到新旧两派的满意。此时恭王已死,死前恳请慈禧革去翁同龢的职位,又不计前嫌,力荐将张之洞调来京中以担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临终之言倒应验极准。翁同龢倒台,光绪变法缺了左右膀,需要热心洋务的张之洞,慈禧认为张之洞忠于国事,且一手提拔,也表示同意。这样,一道“着张之洞即日进京陛见”的谕旨便火速递到了武昌督署。明摆着这是要顶翁同龢的缺,入阁拜相。本来作为仕途上人,这是大大的好事了,然而张之洞则是兴奋和疑虑参半。多年的政敌翁同龢倒台,张之洞觉得快意,可这次罢官是太后罢的,不是皇上罢的,凭皇上和翁的关系,说不准哪一天会重新起复,何况这次进京是主持变法,说不定就会得罪太后,思来想去还是不进京师那个吉凶难测之地为好。张之洞在进京途中拿定了主意,寻了个督任上还有一件急事没有办好的由头,不再奉旨,重返武昌静观世态。

轰轰烈烈的变法终于以失败而告终,张之洞凭着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而躲过劫难。戊戌事变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曾是他的座上客,杨锐、杨深秀是他的弟子,谭嗣同受过他的奖掖,而他没遇大难,真是皇天保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之洞处处谨慎小心,除了大办荆楚洋务实业外,再也不敢放言无忌、轻举妄动了。

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病中的张之洞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遂至一命归天:

近日,同盟会在东京集会,该会协理黄兴在会上笑道:他要给他的老师前两湖书院名誉山长湖督张之洞,铸造一枚百吨黄金的大勋章,以奖励其为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第一,张用官费资送三千名湖广留日生,此中半数成为革命党骨干;第二,张建造的汉阳枪炮厂为革命党准备充足的武器,革命党将接过他的汉阳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陶良华缩写)(连载完)

(《张之洞》唐浩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平)69.80元(精)79.80元(免邮资)邮购地址:北京市永安路106号《文摘报》发行部邮编:100050电话:010-6308238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