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探亲回家,适逢村里选举“村官”。选举的前一天,笔者家人所在的生产小组的组长就挨家挨户地做动员。组长见到村民的第一句话大都是“明天选村长,去了有奶粉”。第二天早晨,组里的几位头头又逐家逐人地去叫:“赶紧去,去了发一袋子奶粉。”有些村民嫌奖品太掉价,表示不值得跑一趟,组长便做思想工作:“别的组才发一块肥皂,咱们比他们强。”出于好奇,笔者去会场观看。在会场的入口处,各个组都指定了一名负责人站在那里,专门发“兑奖券”。他们规定,凡是坚持到最后的村民,会后可以凭“兑奖券”到组长家里去领奖。奖品有奶粉、洗衣粉、糖果、床单,可谓五花八门。据了解,这种有奖参与还是从附近村子取的“经”。有的组为了吸引更多的村民来“捧场”,干脆在奖品的设置上动脑筋,甚至互相攀比。
奖品就真能拴住村民的心吗?笔者看到,有不少村民在投票其间,不等公布结果就打道回府;而有的村民干脆是拿了“兑奖券”就已归心似箭,中途退场。
“村官”的好坏,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可村民们何以反应冷淡。一是“村官”自身形象差,使村民失去了信任。有的村民反映,前几任“村官”,只顾自己发家,不管村民致富。二是村民觉得每家都有自己的“二亩地”,不指望“村官”给自己带来什么福音。结果是“你当你的官,我种我的田”,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自己的职权。(《经济参考报》20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