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我们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或电话。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意见、热切的咨询……我们从中仿佛看到读者朋友那一双双饱含真诚与渴望的眼睛。
我们也一次次自励,一次次互勉,决心以更加出色的工作回报读者的厚爱。
在《文摘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从数万封读者来信中选出很小一部分,以表达我们对读者的感谢。
恳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支持《文摘报》。
编者河南 李鸿亮
我对《文摘报》1985年以前是零买,未保存。从1985年开始由邮局订阅,直到现在,每到年终,合订成册或订成两册,或三册,已经装满两个纸箱,不愿卖掉,以备随时检阅。我从107期看到今天的1796期,现在我(2000年)91岁又过半年了,有生之年,继续订阅《文摘报》。
湖北 姚家林
我是《文摘报》的老订户,从创刊之日起就开始订阅,且一期不漏。1988年有几期漏掉,我曾专程进京补齐。我对《文摘报》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严肃、权威、信息量大。我打算一直订阅下去,到闭眼为止。
北京 王淑彦
我是一位教外国学生的汉语老师,曾订过不少报纸,可没那么多时间看。后来发现了《文摘报》,读一份报等于翻看了很多种报刊,省时省力。我还用她做过教材。一位美国使馆一等秘书要学习汉语,我向他推荐《文摘报》,他不但接受而且喜欢。他告诉我,他还向别的同事推荐《文摘报》,还建议使馆订阅。此外,我上课时需要引用一些材料,多数来自《文摘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薛少娟
《文摘报》十几年来与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情深似海。在爱人下岗、经济拮据情况下,我砍了原有的其他报纸、儿童读物,唯独保留了《文摘报》。我的孩子从牙牙学语、不识字时就认识这份报纸。每次我要阅报时,让她去拿,在几份报纸中她从未拿错过,可见《文摘报》在我家的这份殊荣。
黑龙江 张希林
我读《文摘报》已有17年了,以前住平房时,都是一订就是全年。自从拆迁住上楼房后就订不成了(邮局不给送)。只好到我们火车站邮局零买,可是去晚了一点儿就买不到,缺少一份报纸的心情说不出怎么难受了,心里只埋怨不该上楼。
广东 林昉
我始终认为《文摘报》是一份好读物,但前一二年因为要订其他报刊,故而暂停订此读物,想比较一下别的报纸,考验一下自己的感觉。历此一二年,我终于忍不住,又回过头来订阅《文摘报》了。
贵州 陈启琼
我是一名下岗工人,还要供两个在省外上大学的儿子,故将多年订阅的报刊都给“砍”了,唯独保留了贵刊。两个儿子为了先目睹贵报,有时还发生“战争”,以致将报抢破,可见对贵报的喜爱。
北京 黄福新
自1986年至今没有中断过订购《文摘报》,偶落一期,便不自在许多。另外,在我的“鼓舞”之下,也已有数人订阅此报了。
山西 张志珍
我是一个普通农民,1999年11月在县城街边看到一张《文摘报》,各版内容深深吸引了我。2000年《文摘报》我订了一份,我村400余户2000余人唯我订《文摘报》,近又订了2001年《文摘报》。祝咱报越办越好。
浙江 蔡大奔
我家于1981年开始订阅《文摘报》,与贵报结下不解之缘,受益匪浅。当时系家父所订。1996年家父去世后,我一直坚持订阅。阅读贵报,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文摘报社:
欣悉贵报二十华诞将至,值此喜庆之际,谨致函表示由衷的祝贺。
二十年来,《文摘报》始终不懈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荟集报刊文章精华,为读者传递信息,传播先进文化,深得读者的好评。
愿我们一如既往地携手共进,为繁荣党的新闻事业、为中国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衷心祝愿《文摘报》越办越好,兴旺昌盛!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2001年9月14日
文摘报社全体同仁:
欣闻文摘报创刊二十周年庆典,谨向贵报社全体员工致以真挚和热烈的祝贺!
20年来,文摘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执行党的宣传教育方针,努力探索科学高效的办报模式,精心打造报纸自身的鲜明特色,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年来,贵报根据报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文摘这一传媒新载体不断为受众所喜爱,为文摘报业的繁荣发展探索出一条极有价值的路子。
展阅《文摘报》,版版有特色:“时政要闻”关注大局,风清旗正;“社会广角”聚焦民情,贬丑扬善;“法制纵横”警钟长鸣,弘扬正气;“健康之友”服务大众,贴近实用;“文化广场”曲高和众,雅俗共赏;“学林漫步”采珍集萃,流韵飘香;“人物长廊”突出典型,引领人生;“环球博览”鸟瞰五洲,放眼世界;“人间万象”鞭挞丑恶,讴歌真情。“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文摘报》的确是报业园中的一朵散发夺目光彩的奇葩!
衷心祝愿——
贵报社全体员工万事诸遂!
贵报社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安徽·文摘周刊报社 2001年9月19日
文摘报负责同志:
值此《文摘报》创办二十周年之际,我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
贵报过去办得很有成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希望今后越办越好。
我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致贺,务请原谅!
季羡林
2001.9.19
注: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本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特于2001年9月19日发来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