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报纸关注的重点,恰恰不在足球和那位教练的事业上,却更在于女记者和大教练的那种超乎寻常友谊的男女间的感情。看来这才是造成炒作热情高涨的关键。
我希望那位女记者的书并非这种洋洋自得的作品,它的描写重点毕竟应该是球队和教练,但许多报纸似乎一心想把它做成私情的记录,因而着力在往这一方向挖掘它的“新闻性”。不妨看看那些标题:《米卢和XX有多好?》《米卢XX从零交集到零距离》《他们,这么说着XX》《XX自说丈夫》……版面上还有十来张照片,所有照片都尽可能安排得成双成对,编者组版时的匠心和价值取向,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最说明问题的还是第一版上那篇记述女记者与大教练在上海的签名售书经过的文章,由于前几天在北京两人“还热情地拥抱在一起”,所以对当天两人之间没有太多的亲热举动,作者不时流露出惋惜以至不满。文末,他甚至还猜测起了双方不够热情的种种原因:“其一,两人被现在各种报章上铺天盖地的报道打晕了。其二,听到风声,这次的上海之行有意避嫌。其三,两人昨晚刚吵了一架……”这种由等待到盼望,再由不满足而到猜测,与邻里妇孺的窥视与嚼舌,与那种切切嚓嚓的兴奋,究竟有多少区别呢?
让我们一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趣味吧。(《文汇报》20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