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中国戏剧节和它的重要赛事——中国曹禺戏剧奖,越来越具有某种“荒诞”意味。空前规模的颁奖狂潮,夹带着虚荣、功利和浮躁,模糊了人们对艺术的良知判断。
曹禺戏剧奖虽只是个名分,分文没有,但那张大红证书,足以证明剧种的生存价值,取得政府对剧团的继续投入,演员也可以拿着它,去分房评职。参加戏剧节归来的一位昆曲老艺术家感叹,戏曲越是不景气,越要通过获奖来掩盖虚弱;越是小剧种,越有披金夺银的“锦标”意识。
林林总总的奖项成为剧团生存的救命稻草,变成良莠难辨的自娱自乐,岂不是中国戏剧的悲哀?(《文汇报》200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