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时一批历史学家在向剧作家进行启蒙教育,告诉他们哪些历史题材适宜于写成戏。拟目中,有《郑和下西洋》《西门豹》《华佗》《谭嗣同》等,共计50条。
我随意一瞥,看到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竟然也撰写了一篇《唐三藏取经》。在介绍了唐玄奘的生平与贡献、取经背景和过程、经行地域和国家等等后,又开列了重要历史文献五种,文学材料三种。让人阅而默笑的是他还有一些点睛的批语。例如几本历史文献的后面,他都写有“易得可用”字样。而在吴承恩小说后面则注明两字:“可用。”罗列了这么多的历史文献,原来他的结论是:吴承恩小说可以用作改编戏剧的材料。这是否有些让剧作家啼笑皆非?
看来,这些历史学家开列的大体上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至于这些事件和人物是否适合于剧作表现,他们就不去管也想象不到了。
我还注意到,当时的剧作家和史学家,似乎被分成了对垒的两极,因此华君武先生画了一幅漫画,题为《何不下楼合作》,画面上是剧作家和史学家各自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彼此争执不休。一个说“您不了解艺术”,一个说“您不了解历史”。
从40年前的这场争论中,我们是否能悟出点什么?(《文艺报》200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