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4日,哈尔滨一家小报在头版用重黑体字赫然写下《卖掉哈药》的文章。该文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打破了冰城的宁静:“哈药集团是全国制药行业的龙头老大,凭什么要卖掉?而且是让对方——上海华源集团控制股权!”
消息传来,哈药职工和哈药股东们震惊了。尽管哈药集团个别领导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接受记者采访,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哈药职工想尽各种办法找到我们。哈药六厂的一位女工说,哪能想卖就卖呢,怎么也得跟我们职工商量商量吧?哈药集团的二十几名干部说,本来凭哈药现有的资金、现有的品牌、现有的技术和现有的商业信誉,完全可以去兼并或收购其他药厂,几个甚至几十个都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事情倒了过来。哈药集团要廉价卖掉了,真是莫名其妙。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哈药已形成上千个品种,有些品牌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哈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80至100亿,光一个哈药六厂就有流动资金7个多亿,世一堂制药一个品牌就值4个亿,2001年配股一次性收益就是9.7个亿。这些资产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哈药全体职工和全体股东的。可哈药集团个别领导,就敢不同职工打招呼,也不与股东商量,甚至不跟董事会其他董事商量,从始至终就是一两个人与华源秘密接触,暗箱操作。本来近100亿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总量,却以9.7亿元的净资产作为筹码,让出控股权。而华源集团这次只用几个刚收购来的亏损企业,折价成5亿元,再搭上5个亿资金,就控股51%,成为第一大股东。哈药的个别领导还硬说这是强强联合。真是荒唐至极!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王福胜说,我根本不相信哈药集团的净资产就只有9.7个亿。他认为哈药这种明显处于被动地位的重组,肯定是不合算的。哈药应该不缺钱,没有必要把控制权非让给别人,政府应该干预。
哈药的一些干部说:哈药集团重组的背后,是集团个别领导以重组为借口,为自己安排退路,以牺牲昂贵的企业利益为代价,延长自己的职业生命。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一种新的59岁现象,在新形势下,以新的形式出现。华源集团的承诺作为一种条件,结果就是哈药控股权的转移。
哈药集团2万多职工要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请求被搁置一边,他们感到了一种任人宰割的无奈。而数以几十万计的哈药股民喊出了立刻召开股东大会的要求,他们反对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他们在给中国证监会的信件中,强烈请求公开这次重组内幕。哈药重组,说到底,不是哈药一家的事。
哈药重组事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进入法人治理,防止一股独大、甚至一人独大的错误决策,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如同哈药这样的企业,不把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放在眼里,只把职工代表大会当牌子,这样的企业还为数不少。
哈尔滨市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王连增说:哈药重组这样一个涉及企业命运改变的问题,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把关、讨论,决不能允许少数几个人说了算。
(《生活时报》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