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说我说赵本山现象

2002-03-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世俗”才是文化基础

著名学者余秋雨针对“赵本山现象”说:“赵本山是一个立足民间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也许会有人因为他的过于世俗、文化层次不高而轻视他,曾经有人建议,是否让赵本山到戏剧学院进修一下,我却认为他应该是戏剧界研究的对象。赵本山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他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

余秋雨说:“我在用几年时间走了很多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的国家后发现,大凡原先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和民族所追慕的文化大抵有两个方面:要么国际气派,要么古雅蕴藉,但是,用现代‘大文化’的观念来看,这种追慕不仅是狭隘的,也是肤浅的。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沿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入人心。好多大艺术家都是由民间产生的,他们从自己的文化起点出发,不断实验提升,然后达到一个新高度。”

余秋雨认为,有人说赵本山的影视作品是“小品的堆砌”,其实,喜剧本身是一种“笑的链接”,就像卓别林的电影也是笑的艺术集成。赵本山将东北小品、二人转等艺术样式与影视艺术结合,来呼唤一种遇到尴尬和艰难的民间艺术,这种勇气应当受到鼓励。”

(《生活日报》2002.3.21 常春文)

需要反省其得失

在演艺界,赵本山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单说表演吧,过去人们张口闭口赵丹,而今天则说来说去赵本山。恕我直言,赵本山的表演不能算是艺术,小品也称不上是艺术成品,但是,我们的媒体不对艺术表演与庙会杂耍之间的本质区别加以划分,在以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出现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上,抖落那些连准文化、准艺术都还称不上的小品。

引导艺术取向,提倡高雅情趣,培养审美眼光,提高欣赏口味,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主要功能,不可一日偏废。而赵本山在演艺界的突兀崛起,说明我们社会的文化艺术至少在鉴赏这个层面上,还处在无序的状态。

在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对于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歧视,但是,它们的演出地点是截然不同的。吃小吃去王府井小吃街,赴国宴到人民大会堂,这叫有序经营。艺术同理。日本电视台并不排斥粗俗搞笑的娱乐节目,但是,在国家电视台NHK的节目里,你别想看到一个歌星、笑星露面,文艺栏目除了交响乐乐团的演奏,就是歌剧、舞剧、话剧的演出,清纯高雅之至,他们的电视人懂得,濡染世风,浸润心灵,非高贵的艺术作品莫属。

没有电视,就没有赵本山;没有小品,就没有小品之父赵本山。但是,小品是什么?它是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学生的习题或作业。有戏剧评论家痛心疾首地说:小品把话剧观众的胃口都给弄坏了。他们以看小品的习惯来品话剧,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赵本山现象,需要反省其得失。

(《北京日报》2002.3.17 彭俐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