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帮“驴友”在河北第二高峰登顶 |
现今最酷的人士,不是驾着保时捷跑车绝尘而去的佳丽;不是披着“爱玛仕”头巾招摇过市的“美眉”;甚至也不是穿着“登喜路”提着“路易威登”打着“飞的”四处谈判的高级白领。有这样一些人,只要你管他叫“驴”,他肯定会张开双臂使劲抱你一抱,终于找到组织的口气:“你是哪一方面的‘驴’啊?”
这是“新浪驴坛”一个叫“无忌妹妹”发的帖子,让我对现今的“驴”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很想知道,这些动辄辞职远行的“驴”,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江鱼儿,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后在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工作。由于热爱旅行,现已提出辞职。他本名杨波,由于“驴”们在一起都习惯称网名,所以我也随他们这样称呼。
我和江鱼儿见面是在位于北京图书馆北门的“行摄匆匆书吧”,春寒料峭,26岁的他只穿件短袖T,说话声音很轻,很细,不像网上的江鱼儿那么活跃,更不像个背着大包去野外旅行的探险者。
江鱼儿说:“实际上我不是驴而是一头骡子,一头不折不扣的‘色骡’。喜欢自助旅行的人大多在网上被称为驴子,其中一些驴除了背着大包四处游荡,还喜爱有危险的登山、探洞、丛林穿越之类艰苦的户外运动,这样的驴子又被称为骡子;喜爱摄影的人被称为摄狼,因‘摄’音近‘色’,所以更多叫做色狼,色狼们之间便唤作色友。我便是这样一头狂热喜爱旅行、登山、探洞、滑雪还有摄影的色骡。”
去年春节,江鱼儿背着登山包和摄影包在四川各地游荡了一个多月,回来为国外一家公司写了一本自助旅行手册,手头多出一笔“可支配收入”,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这家书吧。如今书吧已是京城驴子、骡子、色狼们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点,一大批国内户外运动圈、摄影圈、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定期在这里主持旅行、探险、摄影专题的讲座。驴友、骡友、色友们的大小会议也三天两头在这儿召开。
我问江鱼儿:“来这里的驴友大都是什么人?”他说:“基本上都是和我一样的白领年轻人,IT、金融、证券圈子里的人居多,毕竟我们喜欢玩的登山、探洞、旅行、滑雪等户外运动都是很费钱的,所以要有一定经济基础。”
我马上问:“要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看你喜欢玩什么了。”江鱼儿淡淡地说,“喜欢玩的越多,花销越大。比如那些登山的器材装备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而且好多都是消耗性的东西,你登一次山也要七八千,一套装备通常要超过1万,探洞的装备甚至更多,摄影就没法说了,如果你是个发烧友就没边了。”
虽然学的是环境专业,但江鱼儿在大学期间就给一家教科所信息中心打工,给他们建网站,毕业后先是在方正做网管,后来做到客户服务中心主任。
“有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职呢?”
他笑了:“很多人都佩服我辞职的勇气,其实我是经过理智考虑的,因为旅行会使我把许多事做得更好,而IT那边已经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当我决定辞职时就请了一个长假,好好旅行了一次,到四川、云南交界的地方玩了一个月。”
“书吧比那边收入怎样?还能支撑你出去旅行吗?”
“勉强维持吧,我们的幻灯讲座都是不收费的,现在我是在吃老本,所以还要开拓别的挣钱渠道。我这样做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旅行是一个亲近自然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不同的是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不能去做,像我和我的朋友只不过是知道自己的天性,又顺应了自己的天性而已。”
“那就有必要把工作辞了去旅行?”
“因为你有工作,旅行必然会受限制。放假就那么几天,比如想去西藏,就得把工作辞掉,去一两个月,好好在那边呆着,回来再换一份新的工作。我如果想找份新工作,那是很容易的,这样的人在我朋友中很多,尤其是去登山,好多人都是先把工作辞了,去登山,回来再找工作。”
“你们这些驴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吧?”
“是这样,没有网络的出现,旅行更多的是个人的行为,你不会知道别人怎样,网络出现之后,世界一下扩大了很多,你想去一个地方,可以先到网上查那个地方的资料,甚至联系当地喜欢旅行的人。比如我在北京,就可以在网上聚集一大帮人和我一起去,很多外地驴友到北京来,都会到我的书吧看一下,这除了媒体的宣传,当然就是网络的作用。”
“你们出去旅行会不会有危险?”
“当然会有,但那些危险都是自己有足够能力把握的,我不会冒不能控制的危险,生命是那么美好,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有生命才能去享受。去年五一我走四姑娘山,非常艰苦的活动,要翻五千米的雪山,在网上一招呼,居然有八九十人要求报名参加,我只好剔除许多,因为必须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参加,最后我们五十多人从北京出发,那一次好壮观,都背着大包。”
老驴“小辫儿”:当你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都市人提职晋升什么的所替代不了的。我觉得在城市中没有这种快乐
小辫儿在北京驴友当中,和他的“过客酒吧”一样,非常有名,这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的自助旅行开始得较早,他和他酒吧的很多经典故事,都在网上广泛流传过。
小辫儿是东北人,今年30岁,毕业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目前是自由职业者,除经营这个酒吧外,他还给别人做一些美术设计。据说他过去一直在脑后留个小辫子,但我见到他时早已没有了,只不过是一个高高瘦瘦戴副眼镜的普通年轻人。
“我96年上大学时去云南考察,当时看到许多背大包的都是老外,我就想,他们能做的我也应该能做。在云南一个朋友给我安排了旅行团,可是我想自己掌握行程以及到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所以只搭他们车,到了目的地不跟他们走,自己去玩,后来我发现这样走还是受束缚,就自己走了。有时徒步,有时骑车,第一次尝到了自己旅行的乐趣。
“回来之后我就想,以后我会经常这样自己出去玩,不过那时还很朦胧,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像现在这么清晰。我自己玩的方式和想法都已经很明确,就是骑车。98年我骑车去了拉萨,2000年我从兰州又骑车到成都,同去的三个人还有一个是老外,骑了二十多天,其实这不算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做了,我不过是开始得比较早。就我自己而言,我出去不仅仅是玩,而是一个反复提炼自己的过程,你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式,设计线路,掌握在旅行中发生的一切,当你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都市人提职晋升什么的所替代不了的。我觉得这种快乐是在城市中没有的。”
我问小辫儿:“是不是很多人都是想尝试自己提炼自己的乐趣?”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当你打破原来系统常规的东西,到外面呼吸到自然的东西时,就会感到非常自由,旅行勾魂就勾在这里,比如有的是拍成了自己的片子,有的是采集到了自己喜欢的民歌,还有的收集到工艺品,了解到了独特的民俗的东西。我觉得现在自助旅行已经变为一种时尚了,这种时尚在前期,还只是轰轰烈烈地出去,但逐渐会分化,有的不想坐车,开始骑车或骑马了。”
“你觉得没钱可以自助旅行吗?”
“当然可以,我和很多人争执过,说没有钱也可以旅行,你可以打工甚至乞讨,98年我就是这样从青海到了拉萨,到拉萨之后我又去了阿里,到了新疆,当时在青海我丢了两千多元,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我坐在公路边愤怒地捶公路的地面,清醒之后我决定还是要走,我觉得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前进。”
“但不会有人故意不带钱出去吧?”
他笑了:“当然也有,我和一伙朋友去西安,我们开玩笑说,没有钱我们能不能走?一个朋友说行,我们就把他上上下下都翻遍,不给他留一分钱,把他留在西安,结果他自己在那里靠打工还是回来了。人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在你身无分文的时候,肯定会想很多办法。”
平和随意的“茶馆”:我就是想出去,它本不应该是时尚,但旅行社和媒体都愿意说它是时尚,其实我们挺俗的
“茶馆”是个工薪族,我刚开始给他打电话时,就这样直呼他茶馆,感觉很不习惯,他在电话里笑着说,不要紧,我们都这样,时间长了你就习惯了。
茶馆今年30岁,北京人,已婚,在湖南上的大学。1995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国有贸易公司做贸易,身上有一种散淡、随意、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态度,他说自己是打工的,和北京街头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他说:“我高中的时候就喜欢骑车串胡同,把北京的胡同都串遍了,不为别的,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找一些小吃店老字号。我旅行不是为了写文章、摄影什么的,我就是喜欢。”
“听说登山探洞的装备要一万多元,你有这种装备吗?”
他立刻否认:“我可没有,从来没有。我崇尚自然随意的事情,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我从没有去攀冰攀岩,我应付不了。我喜欢少花钱,在我们的团体里也有收入很低的,但我们出去玩跟你的职业背景,你有钱没钱,长得漂亮不漂亮,俗不俗,都没有关系,我们到一起就是玩。”
“在旅行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那太多了,最起码让自己平和,只要一出去我就觉得特舒服,天气一好,蓝天白云的,我的脚底就开始痒,在家里呆不住,就想出去。我不太在意走到哪儿,只要出去就好。有一次广东来了个朋友,我们几个人在三里屯喝完酒吃羊肉串,吃完微醉,大家说去哪儿,干脆去火车站吧。我们就买火车票,是兜里那点钱能买到的地方,到了一小县城,大家就吃早点,吃完就回来了。我挺欣赏这样随意的旅行,我不为写文章也不为探险,跟别人也行,别人跟我也行,路上的计划经常改变,就为了玩得开心。”
“网上有这样一种理论,旅游其实是一种对现有‘编码’方式的对抗与逃离。比如像你,在单位要听头儿的,要和同事搞好关系,但去旅行就没有这些,就完全听自己的了,你是不是这样?”
“可能有些原因,但不是全部,我就是为了放松,我就是想出去,它本不应该是时尚,但旅行社和媒体都愿意说它是时尚。其实我们挺俗的,很随便,只要不是走不了路的都能去。我有一个朋友,突然脑子一热就骑车到了郊外,把车随便往旁边一放,躺在野地里就睡了,睡醒之后骑车又回来了,就这样,自己很高兴。”
“如果有人在网上约几十人背包去旅行,你会参加吗?”
“我不会去,我谁都不认识,一般我不大在网上刚结识你就约你到哪儿一起出去玩,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兴趣,我怎么知道能和你玩到一块?我宁愿和当地偶然认识的新驴友一起玩,比如到拉萨,我在那里认识了新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天然后各奔东西,也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像我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很平民化,如果我有钱我还会这样随意,但我不反对有钱人的方式。”
“你觉得旅行会上瘾吗?”
“那是肯定的,越玩越想去玩。前些时候我买了双登山鞋,那鞋穿上感觉特好,天已经晚了,可是我耐不住,我就出去走,走了八站地,身体热了才舒服了。有时我坐车上班突然就想下来走,那我就下来,在街上走很远,走舒服了再坐车。关键是你自己把周围当做风景就可以,人家有人说走很远才有风景,我却恰恰相反,我觉得身边就全是风景,关键看你怎样去感觉。”
不知为什么,了解了那么多酷毙了的“驴友”之后,我还是最接受“茶馆”,同时也很喜欢网上的这样一段话:不要夸大旅行的功能,旅行不可能帮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旅行可以暂时地逃避石头城市的桎梏,可以有时间放松、思考、想像、发现、体会简单的和谐与自然的人际关系。但是,只要你一天没有放弃回到城市的想法,旅行就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旅行能教会你很多,旅行的哲学放到生活中,就是如何活得更加简单而自然。(《中国青年报》2002.4.24蔡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