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采芹的戏剧人生

2002-05-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2年4月,京剧泰斗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携自传《上海的女儿》再次回国,第一站就是故乡上海。

半个世纪前,周信芳的夫人裘丽琳决意打破中国女人守着嫁妆、待字闺中的命运,千方百计地把三女儿采芹送往英国接受西式教育。

19岁的采芹走进了伦敦的皇家戏剧学院。此后10年,年轻貌美的她几乎没费太大力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采芹曾在《苏丝黄的世界》里出演一位中国妓女。该剧成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最流行的话剧,时尚界开始流行直发、杏眼、身着旗袍的东方女子形象。

然而,她并非没有痛苦:她从不必为没戏演而发愁,但她永远重复着同一类角色。采芹说:“在我的演艺生涯中曾有5次对不起自己的民族,令我深感不安。我的罪过是当了5次付满洲(西方人臆造的妄想征服全世界的江洋大盗)的女儿。”

“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信芳给女儿的临别赠言,让采芹永志不忘。她深知在旅欧中国人还很稀少的年代,自己就是民族形象的大使。有两条行为准则,她始终恪守。其一,她要给人好印象。她在买东西时如果发现被多找了钱,走再远的路她也会把钱退回去——她是希望店主能因此对下一个中国顾客有较好的态度;其二,她一定不能被人欺负。她以进攻的姿态防卫自己,“我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也决不是好欺负的。”

后来,父母在“文革”中被折磨的消息不断传来,自己的投资又遭破产,采芹一无所有地去了美国。在那里,她一边在中餐馆打工,一边想尽办法重新做回演员。通过不懈的努力,采芹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戏剧系之一——塔夫茨大学戏剧系的硕士研究生兼表演课老师。

1981年,周采芹回到祖国。她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中央戏剧学院“文革”后的首届毕业生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她选择了莎翁的《暴风雨》,而不是人们熟知的《王子复仇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周采芹说,她最喜欢的,是剧中这样一段台词:“虽然他们给我这样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齿,但,我宁愿压制我的愤怒,而听从我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总是可贵得多。要是他们已经悔过,我的惟一目的也就达到,不再对他们有一点怨恨。”这无疑就是周采芹自己的心声。(《中国青年报》2002.5.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