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马西峰 |
8月7日,北京大学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遇难。他们是:林礼清(数学系98本)、雷宇(电子系98本)、杨磊(数学系99本)、卢臻(力学系00本)、张兴柏(政管系00本)。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北大登山队此次失事,与队员们经验欠缺有很大关系。
据悉,北大登山队在进山时,西藏登山协会曾建议他们携带卫星电话并接受高山向导,但被同学们拒绝了,这本身就说明同学们经验方面的不足。汪铁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业余登山队,甚至是专业登山队,在登高山时这两件设备一般都不能缺少,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出现的不便。由于卫星电话是件奢侈品,即使在国家登山队中也属稀罕品,学生们的拒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租用的费用太高了。现在看来,正是由于通讯设备的缺乏才导致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开。
汪铁铭同时指出,北大登山队这次选择登山的季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他说,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至九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会造成雨雪频繁、云雾弥漫的恶劣天气,这就直接导致雾气浓重,登山时的能见度比较差,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气温相对高,山上的积雪非常容易融化松动形成雪崩。应该说春秋两季才比较适合登山。为此登山中心曾不同意北大登山队的决定,但由于学校方面、学生家长同意,同时西藏登山协会也同意登山,登山中心才最终妥协。
中国老登山队员王富洲说,在首都大学的院校里面,山鹰社成立得比较早。但由于毕业、分配工作什么的,人员的更替变化也比较大。个别有经验的人,必然也都走了。有的成员可能时间短,就缺乏战斗力。我的看法,作为学生,作为业余的登山爱好者,不必非登顶不可。特别是登七千米以上的高山,少搞一些。不要一哄而上,你搞个八千,他也搞个八千,结果准备得还不充分,容易出事。
据介绍,北大山鹰社登山队此次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被保人数为15人,总保险金额达15万元,每人保额1万元。目前,中国人寿已经准备好理赔款。
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于良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项将登山运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新规定即将出台。这项新规定将对从事户外登山、探险人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明确规定户外登山、探险活动须在高山向导的带领下才能进行,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首先是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如某个社团要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须经过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攀登8000米以下的山峰,要经过社团登记地及攀越地的体委双重批准。其次,我们不提倡业余登山队攀登7000米以上的高峰;再次,业余登山者不要过于看重登顶,而应把登山看成运动过程,视为享受和体验生命的过程,“一次登不了顶还有下次嘛。”
由于希夏邦马山区每年6月至9月中旬是雨季,气候恶劣,冰雪肆虐无常。登山队员遗体难以运下山来,运送遗体还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事故,因此只能就地掩埋。(综合《中国体育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等2002.8.14—20)
希夏邦马峰的意思是“恶劣天气”,顶峰的平均气温是摄氏零下20度至30度。希夏邦马西峰海拔7292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西藏聂拉木县境内,位于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西侧。其山体呈金字塔形。这里每年6月至9月中旬是雨季,气候恶劣,强烈的东南季风导致暴雨频繁,云雾迷漫,冰雪肆虐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