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的霍金、纳什在哪里

2002-08-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8月20日,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并颁发了在数学界享有盛誉的新一届菲尔茨数学奖,来自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的4270名数学家参加了国际最高水平的数学学术交流。

如此专业的学术会议吸引了无数公众的关注,这恐怕要归功于霍金、纳什等一大批科学“明星”的到来。

霍金的报告赢得阵阵掌声。他的到来掀起科学热潮,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然而,在对北京100名初高中生做的一个关于物理课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一半同学表示对物理不感兴趣。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不满,认为教材形式老套,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原因之二是老师讲课形式单调,课堂的互动不够。第三,可供同学科学实践的项目也不多。目前学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数学或理论物理学博士,如果毕业后在国内从事研究,月薪一般不超过2000元,与他们那些去企业的同学动辄十万二十万的年薪相比,差距最少在10倍以上,这怎么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搞研究?在科研体制改革前,年轻人要想独立接下一个项目,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是天方夜谭,而即使能接下项目,经费也相当有限。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为例,一年只有一两人有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根本轮不到年轻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是上世纪80年代最为叫响的一句话,可到了90年代后,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始受到冷落。

北京呼家楼中学书记张美玲告诉记者,可喜的是,今年新高一学生的物理课将使用北京市推出的新教材,新教材一改必修课深、选修课浅的课程设置,在选修内容里加进了需要学生自己研究、探讨的题目和实验。现在,新的教材给有钻研精神的同学提供了机会。(《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2002.8.18、19、2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