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转非”难跨城市之槛

2002-09-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如今,“农转非”这个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它是农民因征地、投靠亲属等原因,由农业户口转入非农业户口的简称。然而,不少“农转非”人员在城市定居后长期失业,随着安置费逐步用完,他们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我国农民最多的直辖市。在重庆3000万人口中,有2400多万农民。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重庆市的低保对象骤增了四倍多。1999年全市的低保对象约为14万人,2000年增加到18万人,2001年为52万人,2002年6月已达到65万人。在重庆市的城郊结合部,这种趋势尤其明显。

“农转非”们离开土地成为城市人后,他们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但是他们也同样要面对就业问题。邓旅华老人一家的境况很具代表性。1992年,邓旅华一家因开发征地“农转非”。目前他和两个儿子、妻子、以及93岁的父亲住在一起。在“农转非”以前,邓旅华开餐馆养活一家人。“农转非”后却难以在城市中找到重开餐馆的合适地点,年近60岁的邓旅华夫妇找工作也处处碰壁,家境逐渐困难,最后开始吃低保。邓旅华说:“为了挣钱,我愿意给别人擦鞋,擦桌子,但谁也不愿要一个50多岁的老人来工作。”

目前,重庆市安置一名“农转非”的费用是2万多元。但“农转非”们成为城市居民后,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观念陈旧,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为弱势群体,不少“农转非”在城市中长期找不到工作,最终进入低保线。这一情况表明,“农转非”们最需要的不是安置费多少,而是在城市中谋生的手段。

不过,重庆市渝北区民政局也提出,虽然绝大多数“农转非”确实是因为生活困难,进入低保,但也有极少数“农转非”人员钻政策空子,混吃低保,要通过细致周到的政策做好“农转非”安置工作。(《瞭望》2002年第3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