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眼鼻不会长错地方”、“三拳打死镇关西,致命的一拳打在哪里”、“现在的猿能变人吗”这些妙趣横生的问题都是由长期研究深奥理论的院士提出并解答的。然而,大院士著“小人书”并非轻而易举,有科学家称,写科普实在比写论文还难,甚至要花费平时三四倍的力量。毕竟,把自己一生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讲给一个不懂科学的人听是很困难的。所有的书稿,科学家写一遍,科普作家改一遍后再反馈给科学家定稿。开始时,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在沟通上还存在问题。当科学家看到科普作家改的稿子后,认为变动的地方太多了,极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于是把改动的地方又给改回去了。经过编辑的多次协调,科学家们终于接受了这种贴近大众的写法。科普作家反复改,科学家反复看,最后定稿时,一本书至少被看了十几遍。
有时,大科学家还要迁就出版的要求:每本书的字数限定在6万字以内。这对于习惯长篇大论的科学家有点困难。“我还没讲到主题就得五六万字,这书怎么写啊?”《人类进化足迹》主编吴新智教授一不留神就写了7万字,少儿出版社的副总编赵萌拿到书稿,心里迟疑着:这么权威的中科院院士,该不该卡得那么严?没想到,吴老主动打来电话:“对不起,我字数多了,删掉一章吧。” (《北京晚报》20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