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代司仪眼中的“婚庆”变迁

2002-10-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礼把个性张扬。”国庆期间,记者采访了如今在南京生活、工作的几代婚礼司仪,与他们一起感受建国50多年来一代代都市新人婚庆的变迁。

南京兰园新村76岁的陈德华,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婚庆话题来中气十足:“那时的司仪一般都是单位的干部,因为解放初期的生活条件差,一般老百姓婚礼特别简朴,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贺词都是说:从今以后,你们两个结为革命夫妻,要互相爱护、互相学习。”

家住南京夫子庙党家巷的夏女士上世纪70年代在原南京无线电元件七厂当过工会主席,曾为数十对新人当过主婚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厂里一对双职工小王和小李因为双方家庭困难,厂工会为他们组织了8辆三轮车的迎亲车队。那时的婚礼现在看来很俗,主要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洞房。

现年43岁的仲彬是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的副教授,80年代,有3对经他介绍和牵线的军地伴侣,请他做他们婚礼的司仪。仲教授说,“军营婚礼”在军队俱乐部、招待所、食堂或餐厅举办,与地方相比,朴素而不失热烈。在闹新房的时候,战友们会聚在新房里,嗑着瓜子、吃着糖果、唱着老歌,热烈的场面让新人们“激动得想哭”!

1995年,南京首次出现“职业婚礼司仪”行当,这时的都市人开始流行委托星级酒店筹办婚礼。(《扬子晚报》2002.10.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