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挑战鲁迅的三种手法

2002-10-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鲁迅由于曾经被“神化”,所以在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便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又有人想借鲁迅说话或骂鲁迅出名。死后的鲁迅,在经历着被遗弃和被利用的双重悲剧。

第一种手法是非理性的颠覆和解构。所谓非理性,是指颠覆者只提论点,缺乏或根本不提可靠的论据。他们反对鲁迅,还仅仅停留在情绪渲泄的水平。比如1998年10月,《北京文学》刊登了一篇《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被称为中国文坛的“断裂事件”。这一事件的参与者宣称要跟传统文学观念断裂,要跟长期信守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趣味断裂。其中有的参与者公开宣称鲁迅是一块绊脚的“老石头”,其“反动性不证自明”,“应该到一边歇一歇”。

第二种手法,表现为用商业化的“戏说”方式亵读经典。鲁迅的小说有的不适于改编,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鲁迅本人就说过,他的《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下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但是,江苏某制片单位摄制的十集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却把鲁迅的多篇小说杂糅在一起,胡乱添枝加叶,不仅把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子君变成清末一位县太爷的女儿,而且让阿Q成为假洋鬼子的情敌,还让阿Q跟革命者夏瑜和虚构的孔乙己的女儿之间上演了一场三角恋爱。这就表明,该剧的编导只不过是把鲁迅作为一种赚钱的商机。

第三种手法,是蒙上了一层学理色彩的“重塑”,就是根据当前的社会变迁或个人的政治理念对鲁迅进行重新描绘,以至改变了鲁迅的历史原貌。比如,当前有些学者认为自由主义是个好东西,于是就把鲁迅说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原则,比如在政治上力图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社会改革上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改良渐进;在行为方式上强调对异己和少数的容忍。如果用上述理论来观照鲁迅,我们就会发现,鲁迅除了在崇尚个性、主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方面跟自由主义的精神相通之外,在其它方面跟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揭露了西方民主制“以众虐独”的弊端。他反虚伪,反调和,主张“打落水狗”。所以,不能把自由主义者的帽子强行扣在反自由主义的鲁迅头上。(《社会科学报》2002.10.1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