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伯庸不禁面生喜色:“你真能这样彻底吗?当真能够这样,那我现在就可以给你介绍一个可意的。”原来伍伯庸的小姨黄靖贤年届28岁,尚未婚配,家境甚苦,原来的旗籍武职,辛亥后渐不发旗饷,没有求学机会,至今没说定人家。在那次决定性的会面上,黄靖贤衣着甚不合时样,气度又像个男子,同姐姐伍夫人站在一起,颜色反而见老。梁漱溟说:“凡女子可以引动男子之点,在她可说全没有。”
不过,婚还是马上订下来了。如此容易的订婚,令家人十分诧异。梁漱溟后来在《悼亡室黄靖贤夫人》一文中说:“在我实经过了一番考虑。我第一想:我大概不会从交游女朋友中自己择婚的,势必靠旁人为留意;旁人热心帮助我的,自亲兄妹以至远近长辈亲戚亦很多,但究不如相知的师友其眼光可以与我相合。我反问自己,如果当真着重那些性情秉赋的条件,就必须信托师友;而朋友中伍先生所说的话,尤值得考量。第二我想:伍先生的话,在他自己是绝对真实的,我可以相信。他的观察力假令再有半数以上的可靠,那么,这女子便亦很有可取了。同时我想到,我先父假令在世,一定乐意这事。因为先父的脾气,每喜对于真有点价值可取的人,埋没风尘,众所不识者,特别识拔,扬举出来;他要主张我娶这女子,是可揣想得知的。第三我想到:我们那天会面时,伍先生当下径直点破见面为的议婚,而他则盼望我们一议而成,马上结婚,实在太唐突了这女子,如果不成事实,殊觉对不住她,于是就这样决定了。”
订婚当年成亲。婚后,起先几年磨合欠顺,越往后越生出爱意来,属于那种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黄靖贤死于难产,梁氏痛绝,曾在悼文中发愿“决不续娶”。
梁漱溟择偶,趣味良多,但最令人感怀的还是中国士子的那股豪气,即多为别人着想。“如果不成事实,殊觉对不住她,于是就这样决定了。”此外,面对伍伯庸的“推销”,梁漱溟毫不起疑,归为“举贤不避亲”,信之任之。(《文史春秋》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