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登陆中国仅仅不到两年,“火势”却一下子小了,不禁让人诧异:MPA降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MPA即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硕士),是诞生于美洲大陆的舶来品。MPA教育是典型的应用型教育,旨在向公共部门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我国,刚刚燃起的“火势”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为MPA试点院校。在首批试点高校中,很多根本没有公共管理专业的院系,而部分院校中的公共管理专业也是“赶工”的产品,相关专业的实力就显得更加参差不齐。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具备MPA办学能力的院校只有5家左右。
MPA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国内MPA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并不突出,常常与普通研究生教学混淆。比如,各类MPA教材基本都是现有公共管理研究生教材的翻版,通篇理论条文,实践案例不多;MPA教育对象来自实际工作部门,而从事MPA教学的教师多是理论教学经验丰富而实践经历不够,“外行”教“内行”,难以保证MPA教学名副其实。
首批24所MPA试点院校计划招生规模在2000人左右,而实际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并不鲜见。笔者参加了首批MPA入学考试的阅卷工作,抛开英语等公共课不谈,在专业课程的考试中,大量考生连最基本的管理学常识都不具备,为保证招生人数,最后在阅卷工作中不得不降低标准“手下留情”。
MPA教育登陆中国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就实际情况看,笔者不得不担心MBA泛滥的悲剧在MPA教育中重演。(《中国青年报》20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