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确立科技立国政策,为此,日本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先后制订了两个科研五年计划,强调基础研究,把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视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技术和科研重点;其次,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7年还通过《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大纲指针》,从立法方面确保“科技立国”政策得以顺利推进;第三,不断完善研究设施、加强研究后勤保障,重点是提高国内主干网络的通信速度,设法为每位研究者配备一名研究辅助人员,开展“万名博士后支援计划”等;第四,大幅度提高科研预算水平,日本1998年科技经费预算已是GDP的3.25%,超过欧美,为世界第一,且逐年增加。
日本社会到处弥漫着崇尚科学的环境。小柴昌俊从1987年起在东京大学基本粒子物理国际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深山中苦苦工作了十几年。人们尊重科学家的工作,不以研究者的暂时没有成果而以一年一聘为由给以降级对待。
田中耕一既非教授,亦非博士,18年前的一项发明现在终于获得国际承认,他则“每天8点前到岛津制作所上班,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今天”。而他当年的发明和专利只获得企业1.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00元)的奖励,他说他并不关心专利会带来多少收入。
二战以后,日本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同盟关系,日、美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非常频繁,像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的;1973年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於奈是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中国社科院王春法博士认为,这样的交流使得日本科学家有机会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这也是当时日本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春法博士说,日本具有非常强大的产业技术基础。只要科学家有一个新的实验设想,依靠日本国内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工艺条件就能制造出相应的实验装置。这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文汇报》200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