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1936年10月8日于上海。沙飞摄 影 |
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1912年出生于广州。取名沙飞是因为“我要像一颗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沙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就受到了进步文艺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鲁迅的熏陶,在青年时代曾爱好文学、美术,后来又热爱摄影。他强调“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卢沟桥炮声一响,沙飞就背起照相机毅然踏上抗日救国的征途,与将士们一起出没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按动着快门,为抗日的英雄留影,为不屈的民族纪实,将一个个历史瞬间,定格在中华民族的史诗当中——《鲁迅先生最后的身影》、《战斗在古长城》、《人民自卫队》、《挺进敌后》、纪录下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活动、留下了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感人的情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与战友们创办了《晋察冀画报》。沙飞作为人民军队中第一位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血与火的洗礼。
1948年5月,他因肺结核住院了,翌年12月15日,病好将出院时,他的精神却崩溃了。
那天沙飞让通讯员喊来了他的日籍主治医生津泽胜,沙飞突然从裤里掏出手枪连开两枪,津泽胜额头和左臂中枪后倒地。当两个通讯员抢夺沙飞的枪时,沙飞还在喊:“他暗杀我,我就要打死他!”当别人抬走津泽胜时,沙飞在一旁冷笑:“送我去军法处吧,他暗害我,我有证明。”
津泽胜两天后死了,时年43岁。1950年2月27日,沙飞被判处死刑,并于3月4日执行。当年15岁的女兵王朝秀在石家庄郊外目睹了这一幕:一位中年军官穿着没领章帽徽的新军装神态自若,一个持枪军人立正向他敬军礼,然后举枪射击。两个军人将尸体翻正,擦净血迹抬进棺中。第二天,隆起的新坟插着木牌:“沙飞之墓”。
沙飞死去36年后,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复审证实,沙飞枪杀津泽胜是在患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从而作出了新的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
无巧不成书。1982年,沙飞的女儿王雁到北京八一学校参加校庆,碰巧遇上之前互不相识的一位“特殊”校友——津泽胜的女儿田子和!她们都愣住了,流泪了,3分钟之后,王雁向田子和伸出手,田子和犹豫了一下后也伸出了手。两手相握四目相视,泯尽仇恨。
时光飞逝,今天的王雁已退休深圳,正忙于整理沙飞的资料,办沙飞摄影展。(《羊城晚报》200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