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一位姓张的女同学说:“一般好一点的用人单位在上午就招得差不多了,下午都不来了,进去了也没多大意思。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呢?”
对这种现象,一位高校供需见面会的组织者认为,现在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校费很大的事才联系来用人单位,这种资源供本校同学利用,体现的是对本校学生负责的态度。
也有人士认为,这种信息的封锁做法可能虚化了就业的严峻形势,给本校学生保温箱式的错觉。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带来在校生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淡化。(《工人日报》2003.3.13)
[值班总编推荐] 寒假作业AI化,是对教育的一记警钟
[值班总编推荐] 【文艺观潮】《哪吒之魔童闹海》 ...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
朱晓凯:每一个人的历史都应该被记录
【详细】
詹 丹:一处被忽视的点烟“闲笔”
解读民心、民本、民生、民意与民情
无论什么角度的“中国风险论”都站不住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