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世卫组织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立即决定提前启用新建的“应急工作中心”。而此时,美国还没有确诊的“非典”病例出现。该中心花费710万美元建成,主要为解决2001年炭疽事件中暴露出的卫生部门信息传递慢的问题。这一旨在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的高技术指挥中心在迎战“非典”中派上了用场。该中心可24小时运转,它的启用明显增强了美国各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实时信息交流能力。
之后,美国积极在各个环节上构筑围剿“非典”的防线。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3月15日紧急向全国医院和医师发出“非典”警告和防治指导方案,并召集地方卫生官员开电话会议,向全美各州市卫生部门提供指导方针。从3月中旬开始,政府卫生主管官员每隔三四天就举行全国性的电话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向公众通报“非典”在全球和美国的流行情况以及最新防治进展。
为控制传染源,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人员从3月中旬开始在一些主要机场向准备前往或从疫情国家返回的乘客发放紧急健康通告卡。该卡以多种文字告知旅行者,他们有接触“非典”的可能,在旅行后应观察健康状况至少10天,如果出现发烧、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当尽快去看医生。4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专门签署行政命令,将“非典”列入美国隔离检疫的传染病清单。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被怀疑患“非典”的人拒绝接受检查,卫生部门将有权强制对其进行隔离检疫。
除了将“防御网”织得比较宽、动手早、行动快之外,美国非常重视“非典”科研。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们从2月份就开始对“非典”进行研究,并很快利用“非典”患者组织样本,借助电子显微镜分离并判定“非典”病原体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该中心迄今已动员300多名专家投入“非典”防治,并建立了流行病学和检测、实验调查、信息沟通和隔离等多个专家小组,加紧研究“非典”的传播模式、病因、预防和治疗手段。
(《今晚报》20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