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国内的大型企业,有一个下属分厂和美国一家公司合资。美方是大股东,掌握经营权。合资前,工会主席夹在职工和公司领导之间,受了很多夹板气,他预计美方经理上任后自己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几天后,美方老总上任了,对工会主席毕恭毕敬,连办公室都给换成又大又好的。工会主席见老总好说话,就替职工提了许多改善福利方面的要求,结果美方老总全答应。
这样的事总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的地位是怎么来的?没有经过工人运动的长期斗争,工会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能不能有这样的地位?中国的市场经济能不能回避这个话题?
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三方互动、制约的协调机制,所谓三方即政府、企业(或资方)和工会。对于工会的组织、作用乃至社会影响,是任何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在中国,作为一种群众团体,工会很难与政府、企业形成三方协调机制。中国许多工会组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听话的福利工会的社会地位上,工人权益的低下,也是工会地位低下的必然结果。工会没有资格和资方平等谈判,如果屁股不坐在老板那里,老板就打发你走人,免得碍事。
对于工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思想理论界的学者都视而不见。甚至许多权威专家,对于工会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层次上。
工会缺席的市场经济究竟能在中国走多远?希望理论界的专家们和改革的决策者们能给出一个药方来。(《中国青年报》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