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沈雁冰)离世后,其子韦韬整理茅盾生前留下的回忆录,发现有两部写于解放后的作品手稿不知去向,最大的可能是茅盾自己将之毁弃了。亲手毁掉自己创作的心血,要么是不满意,要么是有什么隐痛。
说起来,这还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1955年,“镇压反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公安部部长罗
“罗部长,我一直做文化工作,对公安方面的情况不熟悉,恐怕会耽误你的计划。”茅盾实话实说。
“我知道你这是谦虚,不过我可盯上你了。只要你提出来,我愿意提供一切方便。”罗瑞卿大有非你不行的劲头。
盛情难却,茅盾便答应一试。
很快,茅盾就兴冲冲地到了上海。由周而复安排住在旅馆,和上海市公安局的负责同志取得联系之后,开始阅读卷宗,找人谈话,搜集了不少素材,信心越来越足了。没有多久,茅盾便拿出了剧本初稿,交给文化部电影局负责人袁牧之。
对于沈雁冰的剧本,袁牧之和剧本所的几个人一起认真研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写的也好,只是剧本有些小说化,对话也多了一些。他们建议如果拍摄,需要分上、中、下三集。剧本交还茅盾后,商量来商量去地拖了一段时间,最后却不了了之。茅盾既没有改动,也没有再拿出示人,仿佛没有这回事一样。
而在1958年春天,身心好转的茅盾开始酝酿、构思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并抓紧工作之余写了起来。
这是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作品。题材上与解放前出版的名篇《子夜》有着传承关系,可以说是《子夜》的续篇。据说书名为《黎明》,更预示着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年秋天,茅盾在和《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的一位同志谈话中,说起了他正在写作的这部作品,并预定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茅盾写了开头,有10万多字。就在这年的秋冬之交,茅盾停笔了。
茅盾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韦韬等人曾经不止一次地寻找过以上两部手稿,但始终没有结果。
对于剧本的下落,赵明在1981年回忆道:我“迟迟不见这部作品的发表。大约一年以后,一次我去沈老师家,谈到这部作品。孔德?(茅盾夫人)同志和我说:‘我读了这部原稿,我感到他(指茅盾)对大革命时代的青年较为熟悉,写出来逼真;对现代青年他不怎么熟悉,写出来的还和大革命时代的青年差不多。’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前年我问沈霜同志,他说这部手稿没有找到,大概在‘文革’中烧掉了。”
另一位知情人周而复在新近出版的《往事回想录》中写道:“茅公自己不满意这个剧本,干脆把原稿撕了,一张又一张垫在他用做吐痰的杯子里,然后倒掉,这个电影剧本一个字也没有留下来。”
说到那部已写下10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手稿的下落,更是少有人知晓了。只能说是在“文革”磨难之中,无话可说、无话能说的茅盾留给人们的一个难解之谜了。
(《人民政协报》第39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