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在电视屏幕上一向持重的罗京,在央视《2005:新年新诗会》上展现了他血脉贲张的一面。接着,央视名嘴崔永元、白岩松、朱军、撒贝宁……悉数登场。
几个关键词“
这种基调首先表现在诗歌篇目、诗人的选取上。从1920年2月郭沫若的《天狗》,截止到1989年1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间诸如闻一多的《死水》、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小川的《望星空》、余光中的《乡愁》、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
无疑篇篇都是经典。然而近百年来新诗的经典之作远不止这近20首诗,为什么新诗就只到海子为止了呢?组织者的取舍标准又是什么呢?晚会策划、诗人杨晓民的解释是,选择标准首先得是公认的经典作品,其次是适合电视朗诵。
当诗歌遇到电视,或者说诗歌以电视朗诵的形式出现,是否能做到珠联璧合呢?杨晓民坦承,这是一个尝试。诗歌属于心灵,电视则直指眼睛。两者对接起来非常困难。然而“电视的推广和传播能力是强大的,电视诗会也许会是一个贡献”。 《南方周末》1.6陈一鸣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