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中学开出人文素养类课程,其中“《史记》选读”,莘莘学子,无一选择。同样夭折的,还有《红楼探幽》和《诗词赏析》……
《史记》遭遇“0选择”,表面上看,是“高考指挥棒”在作祟,其实,还有一支更深沉的“指挥棒”在“导向”。
8年前,18集电视连续剧《司马迁》拍成,为了吸纳广告,编剧
但这毕竟是一种错觉。在市场经济初期,似乎只要浑身是胆,便可以包吃螃蟹,何须腹中的经纶?然而今天,市场规则日趋完善,就要讲雄才大略、科学人文了。已有大批“第一代”企业家痛感到这一点,他们的“第二代”,今天不是多在耶鲁牛津苦读么?北大的名家讲学班,8000元一天的门票不是抢购一空么?南怀瑾的说教乃至雨果、托尔斯泰的名著,不也已经开始爬上老板们的书架?可惜这种悄然变化,我们的莘莘学子不知道,而媒体舆论又只讲李嘉诚的“小学程度”,“送外
卖”时代的吃苦拼搏,而不提李嘉诚的四门外语和满腹经纶,难怪莘莘学子,要“拒绝《史记》”了……
《史记》的遭遇不能怪孩子,它足以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新民晚报》1.24 司马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