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贺年片的由来

2005-02-0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过春节时拜年,《燕京岁时记》中有“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记述。刺,即名刺。投刺,即送张名片,代替登门拜年。这就是贺年片的由来。

中国最古老的名片叫“谒”,起源于先秦。后来,出现一种比谒小得多的名片,即为刺。刺在汉魏都是削竹木制成的。唐代始用红笺制成名纸,也即名片。现在文献中记述的

最早的一张贺年片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

贺年片,千余年来使用日趋广泛。在官场中,成为一种交际方式。平日未必相识,元日也要望门投刺。贺年片用滥了,甚至平素无往来、道路不揖者,过年了,也要送上一张贺年片。这就给“投刺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于是送贺年片的仆人就到门口喊上一两声,留下贺帖就走。主人闻声开门,送帖的人早已不见。故在杂剧中有:“那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的记载,因此,贺年片得个雅称,名曰“飞帖”。

明清时,许多人家年节在门上贴个红纸袋,上书姓名,以接飞帖。这纸袋名曰“门簿”,又叫“接福”,也称“代僮”。类似今之家庭信箱。

贺年片,古代都是主人自己亲笔书写,一张贺年片,往往就是一帖漂亮的书法杰作。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一改昔时,只书“恭贺新禧”等字,这小小的纸片,反映出礼俗的革新。贺年片发展到今天,已经日趋趣味化、艺术化。

《北京青年报》2.2刘玉坤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