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1897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曾赴美留学,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会主任。2004年3月13日卒于北京。
为学―――最早的中国农村调查
1929年春,陈翰笙组织的农村经济调查团在无锡成立,采用挨户调查的方法,调查全县各种类型自然村的农村经济实况。这项调查,是我国最初采用阶级分析方法,了解农村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
此后的6年间,陈翰笙先生领导的农村调查团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第一次把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先进方法引进到了经济调查中,开创了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研究的先河。
为师―――“那就到书房去上课!”
陈翰笙一生桃李满天下,老人平生最自豪的也是这一点。“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睹知识被践踏,知识分子横遭凌辱,他忧心如焚。但他坚信,这一切必将颠倒过来。那时,国家将急需大批有知识、懂外语的人才,他冒着风险,亲自选编教材,在家里办起了英语和德语两个培训班。在陈翰笙家里学过外语的有300余人,其中包括刘少奇、万里的子女,舞蹈家资华筠也曾是学员之一。一天,资华筠去上课,陈翰笙正在发高烧,资华筠准备告辞,陈翰笙却拉住她说:“今天就坐在床边上课,好吗?”资华筠请求他休息,陈翰笙竟然坐了起来说:“那就到书房去上课!”
为人―――不愿做官
1950年,周恩来总理希望他回国工作。陈翰笙排除一切阻力,于次年1月返回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周总理设宴为陈先生夫妇洗尘。席间总理说,希望陈翰笙先生能助一臂之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陈翰笙自谦地对总理说:“总理啊,还是让我做点研究工作吧。”在座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说:“要么你到北大做副校长,帮马寅初的忙。”陈翰笙先生也当场推辞掉了。
除了不愿做官,陈翰笙先生对官僚主义更是非常反感,虽然他享受的是部长级待遇,但是他从来都把自己看作是布衣百姓。一次,他在上海作短暂停留,当地记者很想趁机对他进行采访,但到部长级干部常住的大宾馆饭店查询,回答都是:“查无此人”。几经周折,才在他妹妹的弄堂房子里找到了他。据说,每次到上海,下榻在这里的一张旧床,已经成为陈翰笙的老规矩了。
(《经济日报》3.1 刘溟/文)